编者按: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在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哲学系(珠海)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而具有理论创新能力的哲学拔尖人才。
德育与智育融合
哲学系(珠海)树立高等教育“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
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哲学系(珠海)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实现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讲授上讲好中国故事,用经典案例和中外比较的授课方式和课堂讨论,突出哲学学科特色,树立师生的文化自信。哲学系(珠海)于2020年建设三门中国哲学思政课程,分别为《道家经典选读》《宋明理学》《儒家经典选读》。
以专业为载体,积极开展思政第一课,挖掘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特色项目。哲学系(珠海)本科生学以致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与我国抗疫实践结合起来,创作的作品《人民群众在抗疫中的作用》在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此前,该作品在广东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系里以专业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承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承担相关思政课程教学任务,开展集体备课工作,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开展书记、系主任“思政第一课”,课程内容包括“学法懂法,遵纪守法”“中山大学师生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山大学校园的红色印迹探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同时,哲学系(珠海)通过开展百花讲坛和“哲学问题走进中学课堂”活动,形成青年教师党员牵头、学生党员和志愿者宣讲、入党积极分子参与的工作格局,受到所到中学师生广泛好评。
学生作品在广东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来源:哲学系(珠海))
哲学系(珠海)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专业教育与红色基因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建立德育立体化框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学生思政和专业教育,协调实践能力提升和专业教育,构建立体化的哲学思维培养体系。建立师生红色实践教育和专业实践的基地和平台;积极开展“探寻先哲生命轨迹的行与思——哲学系(珠海)中国哲学现场课堂修习”“云贵红色校史和扶贫教育暑期实践”“探访名人故居,体验哲人之思”“长三角地区党建和改革教育暑期实践”“云南红色校史和扶贫教育暑期实践”等活动,积极挖掘教学实践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探访名人故居,体验哲人之思(来源:哲学系(珠海))
学科与专业融合
哲学系(珠海)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致力于在寻求学科跨越、要求开放视野、追求思想对话、探求文明崛起中培养哲学专业拔尖人才,进一步提升哲学学科的国内领先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夯实专业基础课程,搭建“脸谱化”专业核心课程。为确保哲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连贯性,哲学系(珠海)根据学校相关要求,实行系内开设的所有课程统一编码。通过明晰课程前置与后置的关系,搭建“脸谱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地图,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学年分布,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大纲,凸显专业特色。
哲学系(珠海)围绕学校将珠海校区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办学水平和广泛国际声誉的现代化滨海校区的战略规划,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做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
根据学科特点,为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哲学系(珠海)设置了七个教研组(哲学导论与通识教育教研组、中国哲学教研组、西方哲学教研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组、宗教学教研组、政治哲学与伦理学教研组、认知科学与科技哲学教研组),通过统筹教研组建设和学科建设,落实教研组工作职责,共同推进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论文质量等工作。
科研与教学融合
哲学系(珠海)坚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落实推动“教授上讲台”,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推动知名教授讲授开设基础课、通识课,扩大哲学通识教育的影响。
哲学系(珠海)注重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搭建讲座平台。支持和鼓励教师动态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不断健全全英课堂体系,搭建课程共享平台。常设中大珠海哲学论坛、政治哲学工作坊、比较哲学工作坊、全球正义讲座系列、南溟中国哲学讲堂、说知逻辑讲堂等系列讲座,广邀海内外知名学者来访开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哲学系(珠海)积极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尤其注重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教学中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模式,积极实践小班教学。课程中开展灵活多样的项目式学习,采用小组研讨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锻炼学生学术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哲学系(珠海)以建设“品牌专业”为目标,探索本科生与研究生开放式招生与培养,逐步构建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课程平台与培养体系,推动建设具有一流水准的哲学人才培养基地。
系里通本硕课程,完善课程体系,融通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为保障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阶段有效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系里贯通了9门本硕课程,帮助学生尽快找准学术兴趣,确定研究方向,完善“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哲学系(珠海)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业辅导的全过程,学业辅导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同时,系里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和中山大学红色基因项目的系列活动,组建学习发展中心,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进一步升学深造。
哲学系(珠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服务育人工作,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通过建立有深造意向的学生信息台账,组织分享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等工作,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哲学系(珠海)不断完善“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秉承中山大学善待学生的理念,开辟以哲学学科为特色、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有效支持第一课堂的深入和拓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推动哲学专业人才全面培养。哲学系(珠海)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学业规划指导、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兴趣引导、学术论坛、考察调研、朋辈互助等第二课堂活动。在青马工程、党章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建设,实现全员覆盖。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合作,设立“返璞工作站”。
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哲学系(珠海)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等工作,制定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支撑体系。哲学系(珠海)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宽阔国际视野的哲学专业拔尖人才,积极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深入研究,以反馈结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2020届41名本科毕业生中超半数选择国(境)内外升学。毕业生主要深造专业为哲学、政治学、会计、国际关系、历史等。在申请国(境)外高校过程中,斩获颇丰,获得国(境)外知名高校录取通知超过30多个。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哲学系(珠海)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体系化,不断推进学习发展中心、综合教育实践、红色基因等项目,重点开展文化建设,把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教育实践活动(来源:哲学系(珠海))
文稿终审:哲学系(珠海) 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