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面抗战的1938年至1945年期间,为保全华南乃至国家文脉,中山大学先后转徙广西龙州、云南澄江、广东坪石、梅县等地,颠沛流离,烽火逆行,坚持办学,弦歌不辍。近四年来,在学校文化传承专项(文化建设)、历史学系、档案馆及孙中山基金会的联合支持下,我校历史学系师生沿着当年的迁徙路线进行实地考察,以田野调查、文献搜集及口述访谈等方式挖掘、抢救大批资料,填补了校史研究的空缺。这些考察展示了近代域外高等教育中国化、在地化的过程,既是学校的校史研究成果和追寻红色足迹的教育体验,也有力地推动了由广东省政府主导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
本系列文章按照办学的时空先后,包括广州、广西、云南、粤北坪石、粤东梅州、潮汕等部分。在历史学系党委的关怀支持下,得到系里曹天忠教授、赵立彬教授、李欣荣副教授等人的精心指导,由历史学系博士、硕士研究生胡锐颖、梁倩影、肖胜文、谢明杏、钟文静等执笔完成,通过抗战史、高校史与革命史三个维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田野中的中山大学抗战迁移历史图景。
2020年11月3日至7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中山大学档案馆实体档案部副主任李敏玲及历史学系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行9人到梅州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文献搜集与口述访谈,以此挖掘遗落在民间的校史资料。4日下午,考察团到达兴宁县叶塘镇甘塘村,考察1945年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办学旧址东坝朱屋。
一段久被湮没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
今日的兴宁朱屋
当日下午,考察团来到东坝朱屋(今上大厦),这是建于1939年的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稳重协调,精致大气。朱屋前面的主体建筑保存尚好,依然能令人感受到昔日朱屋的辉煌。但后面的堂屋在几年前已经坍塌,如今破败不堪。
1945年1月,日军进攻粤北坪石,中大师生紧急疏散,“全校元气,为之一伤。”工学院院长罗雄才兼任广东省立兴宁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兴宁高工)校长,即借用位于望江狮的兴宁高工校舍办公、上课,租用城南安善庐、秋阳庐以及附近东坝、古塘、茔下等地民房为学生课室与宿舍。其时,工学院教授符罗飞徒步从坪石经乐昌、曲江、南雄、丰顺、龙南、定南、彭寨、东水、老隆、五华,抵达兴宁东坝朱屋,历时一个多月。在兴宁时期,因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卫梓松未及疏散而殉国,东江部分建筑系主任由符罗飞担任,刻时筹备开学。
考察团成员参观东坝朱屋 洪雨摄
在东坝,中大校史考察团先后访问了当地村民朱体华(1936年生)和朱振奋(1938年生)两位老人。他们告诉大家,以前宁江经过朱屋门前,人们搭船过河即可到对岸望江狮的兴宁高工。记得当时大约有100余位师生来到朱屋,解放后,这里成为东石小学的用地。
朱体华(左三)介绍东坝朱屋 段美欣摄
“我只不过给中山大学提供一个办学的场地”
在梅江区政府副区长林勇军,梅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魏洪涛、副局长黄凤明,《梅州日报》副刊部主任陈嘉良,兴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场股长罗维为、文物股长刘思斯与叶塘镇文教体育服务中心主任何志云等人的协助下,中大考察团在位于兴宁市区焕欣布店见到东坝朱屋的女主人罗裕香老人。老人生于1923年,今年98岁,耳虽有点背但目明,思维清晰。读过小学、上过夜校的她依然认得我们布包上的“中山大学”几个字,显得特别高兴,这显然勾起了老人对当年中大的回忆。
罗裕香老人告诉大家,丈夫朱坤华创办“信丰号”,长期经营布料生意。1939年,他在东坝新建了朱屋。后来,敬重读书人的他免费借给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师生上课与住宿。记得当时大约有100多人来到朱屋,平时上课、食宿都在大屋子里。李姓村民还在屋外搭了茅寮给师生烧饭,村里另设有小卖部供给师生日常生活用品,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有半年的时间。“抗战胜利那天,中山大学的大学生高兴得在我家里的二楼蹦到天亮。”老太太犹然记得当时的学生欢庆抗战胜利热烈而具体的情景。
中山大学十九届工学院毕业同学照(1945年8月,兴宁望江狮) (图片来源:历史学系)
这段时期,在东坝对岸的望江狮,院长罗雄才一直兼任兴宁高工校长职务。他为建设兴宁高工,解决办校经费、师资、图书、设备以及提高教学质量而四处奔波,并发挥自己本地人身兼两校职务的有力条件,承接着迁来的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办公以及教学,中大工学院为高工提供比较充足的师资,高工则为中大准备办公场所和办学的设备设施,两校各取所需,相得益彰,特别是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栖身之地。
抗战胜利以后,中山大学工学院虽然复员广州,但是他们留下来的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一直影响了兴宁高工以后的办学。回到广州的校长罗雄才依然指导兴宁高工校务委员会的工作,为国家和当地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工科人才,奠定了日后兴宁工业发展的技术建设基础。
东坝朱屋女主人罗裕香老人在口述访谈中 段美欣摄
据《广东年鉴》称,“兴宁工业甚盛,其中经织造业为最著,其盛况可为广东各县之冠。”朱坤华一直诚信经营,经营着自己的纺织生意。但是,在公私合营以后,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东坝,前往外地另行谋生,后来进入河源市商业局工作,直至退休。1978年,朱坤华的外孙陈民锋考上中山大学生物系。他并没有向外孙夸耀过自己对中大工学院的贡献,仅仅轻描淡写对他说了一句,“我只不过给中山大学提供一个办学的场地。”跨越数十年,这段封尘多日的历史第一次呈现在中大学子面前,竟是如此的无私与淳朴,这让在场考察团成员十分动容和感慨。如今,朱坤华的儿子朱焕欣依然继承了父亲的诚朴与善良,继续经营布料生意,一点一滴积累着自己的诚信与资本,并表示将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好朱屋这一见证中大迁移办学与兴宁人民、朱家患难与共珍贵的历史建筑及其遗址。
通过这次访谈,我们发现了许多冰冷的文献史料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段丰富鲜活温暖的历史。曹天忠教授认为,这次访谈收获甚大,大家根据文献上记载的史料,进一步发现了许多活生生的历史细节与线索。
此次梅州之行,考察团的目的在于寻找关于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等院校东迁办学的情况。在田野调查、文献搜集与口述访谈中,中山大学与东坝朱屋的关系鲜活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些与中大相关的点滴故事反映出抗战危局中中山大学师生与地方民众的良好互动,也是战时社会文化史与高校迁移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