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田野中大】故纸、故地、故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校史粤东考察团在梅州(二)

稿件来源:历史学系 作者:洪雨 编辑:吴立坚 发布日期:2021-03-24 阅读量:

编者按:全面抗战的1938年至1945年期间,为保全华南乃至国家文脉,中山大学先后转徙广西龙州、云南澄江、广东坪石、梅县等地,颠沛流离,烽火逆行,坚持办学,弦歌不辍。近四年来,在学校文化传承专项(文化建设)、历史学系、档案馆及孙中山基金会的联合支持下,我校历史学系师生沿着当年的迁徙路线进行实地考察,以田野调查、文献搜集及口述访谈等方式挖掘、抢救大批资料,填补了校史研究的空缺。这些考察展示了近代域外高等教育中国化、在地化的过程,既是学校的校史研究成果和追寻红色足迹的教育体验,也有力地推动了由广东省政府主导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

本系列文章按照办学的时空先后,包括广州、广西、云南、粤北坪石、粤东梅州、潮汕等部分。在历史学系党委的关怀支持下,得到系里曹天忠教授、赵立彬教授、李欣荣副教授等人的精心指导,由历史学系博士、硕士研究生胡锐颖、梁倩影、肖胜文、谢明杏、钟文静等执笔完成,通过抗战史、高校史与革命史三个维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田野中的中山大学抗战迁移历史图景。

故人:挖掘中大师生与当地民众互动

实地的田野调查还不足以让我们充分理解文献记载的温度与立体。“所有的文本材料不是把材料拿到手就可以解读,更重要的是要看谁做的,谁讲的,谁怎么样讲,面对这些文本的时候什么人做出什么反应。”因此,对亲历者进行口述访谈是考证史实、理解史事必不可少的一环。透过亲历者及其后人的娓娓诉说,我们接触到了书本之外生动有趣而触动心灵的另一面相。

考察团访问五华岐岭涂屋等地 (来源:历史学系)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东迁的中大校舍几乎都是当地村民自愿免费提供的,而且大多是新建大屋。在农学院旧址五华岐岭荣福村高圳小组涂屋,老人们说过村里建有旧苏屋,因不敷居住,苏姓几户人家又合伙修筑了新苏屋。由于抗战爆发,新苏屋便提供给迁来此地的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师生读书与居住。在法学院旧址蕉岭文福镇路亭下村,82岁的丘氏媳妇张清秀老人介绍,抗战胜利前夕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学生曾在她家住过,他们家的大屋做过路亭中学的办公室,她曾祖父丘赞侯与丘逢甲交好,祖父丘逸侬当过文福公学校长,与丘逢甲之子、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丘琳是世交通好。

98岁的罗裕香老人仍然记得,兴宁叶塘镇甘塘村东坝朱屋是他的丈夫朱坤华当时新建好的大房子,敬重读书人的丈夫免费借给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师生上课与住宿。“抗战胜利那天,中山大学的大学生高兴得在我家里的二楼蹦到天亮。”老太太如是说。1978年,外甥陈民锋考上中山大学生物系,朱坤华并没有过多夸耀过自己对中大的恩情,仅仅轻描淡写对他说了一句,“我只不过给中山大学提供一个办学的场地。”跨越数十年,这段历史第一次呈现在中大学子面前,竟是如此的无私与淳朴,这让大家万分动容。 在抗战烽烟中,中大艰难办学,在战争年代努力保留读书的种子。而这条艰难漫长的迁徙之路并不都是孤独困苦的,因为善良与接纳,让沿路的荆棘都开满了鲜花。

香港私立华南中学在香港沦陷后曾迁到梅县大浪口办学,据94岁的张善卿老人回忆,他曾在华南中学读初二初三,记得当时全校有学生千余人。当时校长郭兆华租了七八间店面当做教室,同时还搭建临时教室、大礼堂以及灯光球场,学生则租他家的书院作宿舍。张氏书院为曾祖父张元堂所建,父亲张淇铨同意租给学生做宿舍。当时一个房间的租金约为一斗半米或两斗米。婆婆杨顺英和三伯母黎八妹在煮饭时会分点米给学生作为贴补。

口述采访五华岐岭涂屋曾振辉老人 (来源:历史学系)

经过口述访谈,我们挖掘出许多中大农学院师生在当地学习与生活的细节。五华岐岭涂屋的86岁老人曾振辉回忆道,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于此地办学大约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学生近百人。当时他的年龄约11岁,经常跑来涂屋玩,主人叫涂金水。老人依稀记得门口挂有牌子,用毛笔在纸上写着“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的字样。师生们借用涂屋作为课室,办学的条件十分艰苦。那时桌椅都是木板拼接而成,把墙刷黑当黑板用,学生们搬凳子就开始上课。当时有一位讲客家话的黄老师很有名,五华县府华城的官员经常骑马来看他,估计是时任院长黄枯桐。学校饭堂的炊事员也经常向村民们买米买菜。期间,农学院的学生们专心读书上课,并没有参与当地种田等农活,有时还喜欢到河边游泳。由于彼此语言不通,平时较少交流,但大家都能和睦相处。曾振辉依然记得,教员有时会借望远镜给他们玩,还经常拿锅巴给孩子们吃。77岁的涂屋罗桂英老人从上一辈老人那里听说,农学院师生与当地人的关系不错,复员时还把厨房用具都送给村民。

考察团在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合照(来源:历史学系)

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研究中最关键又最温情的存在。著名历史学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提出要从人的行为及其交往关系出发去建立历史解释的逻辑。我们致力于田野考察,寻找地方档案,抢救口述史料,力所能及保护历史实物和建筑,便是为了回到历史现场,发现与建立人物之间的关联,寻求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发现其“何以至此”的密码。通过拼接勾连历史碎片,从历史现场寻得历史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大、中学校迁校出省出境,辗转播迁,流动上课,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国何以走向富强,中华文明何以连绵不断,从中不难得到答案和启示。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