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万德森) 万德森教授,我校肿瘤防治中心资深名医。1965年他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之后一直在中山医学院肿瘤医院(现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从事大肠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工作,是国内知名的肿瘤外科专家。本文是万德森教授的自述,记录了他从理想萌芽、求学工作,到最终成为一代医学名家的心路历程,展现出老一辈中大名医的医者情怀与使命担当。
万德森近照(来源:肿瘤防治中心)
《华严经》中有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不忘自己最初的想法,才能有始有终地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很幸运,我一生都在为我最初的理想奋斗,这是一件幸福的事。
寒门苦读 扬起理想之航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会走上从医的道路?学医是我的理想,这个理想在我13岁的时候开始萌芽。还记得那天我肚子痛得打滚,被确诊为阑尾炎,当晚做了手术。此后,我对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敬佩不已,他们可以解人之痛、暖人之心,伟大的形象深深映刻在我脑海中。学医就这样成为了我最初的梦想。
然而,对于刚刚小学毕业的我来说,到真正成为一名医生的路程还非常遥远。父亲早逝,母亲独立支撑一个家非常辛苦,所以初中毕业的时候,我想选择一所机械类学校,学习一技之长,早些就业以便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得知我的想法后,正在读师范的哥哥连夜从学校赶回来与我促膝长谈,劝我继续念高中,不要放弃理想。高中时期,我白天当学生,晚上去夜校当老师上扫盲课。当时一份快餐1毛钱,教一晚课可以得到8毛钱的报酬,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可观的收入。哥哥毕业之后,工资的大部分都用来供我读书。为了我的理想,家人付出的非常多。时代的召唤、家庭的期望,让我离理想越来越近。
万德森在病房与患者交流(来源:肿瘤防治中心)
师恩难忘 苦练悬壶技艺
1959年,我考进了中山医科大学,终于敲开了理想的大门。1964年,全国各行各业都进行“大比武”,学校派8名学生代表中山医学院去北京协和医院实习,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实习的这一年,对我来说受益终生。协和医院对实习医生的训练非常严格,24小时负责制,过着医院、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男女医生晚上睡觉都不锁门,随时准备被召唤回病房,所有临床问题,第一时间找的都是实习医生,那时的实习医生工作繁忙,虽然累,但无比充实。
见习期间,我的第一个见习老师是内科的唐世聪医师。他总是提醒我们,问病前首先要跟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多关心患者,注意跟患者的沟通方式。他言传身教,与患者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因为很欣赏唐老师的沟通艺术,分科时候我的第一志愿写的是内科,第二志愿是内科,第三志愿还是内科。可是由于岗位配置和名额受限等多方面原因,我被医院分配到了外科,从此与外科结下不解之缘。
在外科实习中,有幸跟着著名外科专家曾宪九教授学习,他手术沉着,且对技术精益求精,这一态度深深震撼了我。他强调术前要精心准备,手术时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对他的这个教诲,我铭记心中,受益终生。
1965年实习结束回广州后,响应毛主席“到农村去”的号召,我被分配到李国材教授的下乡医疗队,李国材教授对工作的认真与执着深深影响了我。从医疗队回来后,也就是1966年的1月我开始到肿瘤医院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建立社区肿瘤监测咨询门诊部(来源:肿瘤防治中心)
敬畏生命 倡导医学人文
医者父母心,作为医生,我们对患者要有同情心。生命只有一次,要真真切切把患者当家人一样对待,要采用正确的诊疗方法,不能因为顺从家属的意愿而不遵从科学的判断,也不能因为草率的诊断而造成患者身体不该有的残缺。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处理方式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要慎之又慎。
手术中的万德森(来源:肿瘤防治中心)
在加入到肿瘤医院的几十年里,我主攻大肠癌。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人工肛门手术,这对患者的身心打击非常大,虽然生命被挽救了,但是后续还要面临各种并发症并面对生理的巨大变化,这往往让患者很难接受。记得有个小伙子被告知要做造口手术后,他感到绝望,他的女朋友问我:“医生,能不能把我的肛门给他?”这样的真挚情感让人震撼,所以,在手术台上面对即使已经判定要做造口的患者,在手术中我仍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为患者保肛,因为他们一张张恳求的面孔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倾力办学 精心因材施教
20世纪末,国内在造口康复治疗领域基本是一张白纸,造口治疗专业的护理人才寥寥无几。2000年我们选送了三名护士赴香港接受国际认证的造口治疗师培训,成为国内首批获得WCET国际认证的造口治疗师。2001年,我们创建了我国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创了国内专科护理界自主培养国际认证ET人才的先河。至今,学校已经培养了215名国际认证的造口治疗师,学员辐射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我们的造口治疗师学校已经成为了世界知名的造口治疗师培训基地。我们医院的造口治疗师也常到国外交流,这为护士们找到了一条通往世界的路。我希望我们的造口学校可以继续做大做强,培养更高层次护理人员——造口护理研究生,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万德森带领大肠癌团队查房(来源:肿瘤防治中心)
早在1994年,我们建立了广州造口联谊会,经常举行造口人联谊活动,造口人之间互相交流术后的生活经验,互相鼓励,医护人员介绍术后饮食及护理等专业知识,是非常好的人文关怀的一种形式。我们不仅要做好造口人的随访工作,还要创办专门的造口专栏或专刊,进行造口术前咨询和术后康复治疗的专业咨询服务。始终把关爱造口人放在第一位,让患者勇敢乐观的面对人生。
结语
作为一名医生,我希望我的医学研究能够帮助患者摆脱病痛,能够启发医学新人钻研新技术新方法,克服更多医学难题;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希望医院为民谋福祉,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解决挂号难、病床难求等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我希望我编写的教材能够帮助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但是除了书本知识,我更想对医学生说的是德的修养:医者父母心,对患者一定要有同情心,为患者着想,采用正确的诊疗方法,个体化用药,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人以德为本,医无德不立,不要有功利心、不要太浮躁,不要受外界坏风气的影响;要不忘初心,坚守那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进取、博爱之心。
文稿终审:肿瘤防治中心 文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