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讯(通讯员 刘文琴)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61名,在支部书记余涛的带领下,急诊科党支部按照学校党委的总体部署和统一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领全体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2019年成功入选中山大学党建工作标杆二级党组织培育建设名单,2019、2020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山大学先进党支部”。
一、红心向党,坚守防“疫”前沿关卡
抢救危重患者,筛查疑似病例……在新冠肺炎这场生死时速的竞赛里,急诊科党支部首先扛起重担,冲在最前方,以坚守、担当和大无畏的精神,践行医者为民的使命与初心,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培训,全面应对疫情。1月19号以来,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余涛在科内多次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参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培训,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日常工作开展要求等相关知识,现场示范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并进行演练考核,及时宣讲最新版本的新冠诊疗方案,保证每名一线工作人员按照规范的标准做好防护,以最专业的知识、最优良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战役”。
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余涛组织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知识培训(来源:孙逸仙纪念医院)
白衣逆行驰援武汉,疫情无情人有情。除夕当夜和元宵节前夕,在院党委号召下,急诊科党支部主动响应、积极请战,在支部党员的带动下,急诊科60多人请战参加医疗队,最终14位勇士代表科室驰援武汉。未着白衣时,他们是家中孩子的父母、是自己父母眼中的孩子,而在国家需要之时,勇敢地承担起作为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战“疫”一线他们牢牢地凝聚在党组织领导之下,共有9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急诊科党支部党员支援武汉市汉口医院(来源:孙逸仙纪念医院)
队员战“疫”在前线,支部守护“大后方”。急诊科共有3位教授入选医院新冠肺炎救治专家小组,参与医院相关技术标准和流程建设;7位教授担任院内会诊专家,轮值参与全院近320例肺炎患者会诊,确保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充分发挥了专业技术优势。余涛同志还作为骨干参与医院林天歆教授牵头开发的新冠肺炎AI筛查和辅助诊断系统科研攻关团队,入选广东省疫情防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并进行全省推介。
舍小家为大家,彰显党员本色。在医院门诊和住院病房复工之际,急诊科冯晓薇、李丽敬等党员同志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给住院病人及家属开展新冠肺炎咽拭子采集工作,平均下来一天需要采集200多份咽拭子标本;17年前在抗击“非典”一线、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李莉同志再次勇挑重担,每天都坚守在风险极高的隔离病房工作,并参与医院线上义诊,回复患者有关新冠肺炎的咨询问题;“准妈妈”杨娟和郑光辉夫妇坚守急诊“战疫”一线……这些只是急诊党员中一小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党员同志和科室职工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不计报酬,不忘初心。
二、夯实党建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急诊科党支部注重思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知行合一,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急诊党支部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融入日常,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把常态化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融为一体,全面强调组织生活的规范化实施以及党员精细化管理,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范。
开展心肺复苏校园行,贡献专业力量。急诊科党支部不断拓展和创新模式,连续9年开展心肺复苏校园行(涵盖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州市20余所中学),院内心肺复苏(涵盖新职工、住培医生、研究生、职工技能培训)等。2019年,急诊科党支部联合海珠区卫生健康局开展“心脑血管急救”健康社区行、环投南沙公司职工心肺复苏培训和外伤急救止血包扎进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科普活动普及公众急救知识,提高全民应急状态下急救的动手能力。
急诊科党支部CPR校园行(着黄色衣服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会场(来源:孙逸仙纪念医院)
主动作为,彰显社会责任。急诊科党支部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主动作为,一直承担着各种大型活动(燃放烟花、重阳登高、花市)、体育赛事(广州马拉松、16届亚运会、龙舟赛等)、重要会议的医疗保障任务,突发事件应急医疗队等,并通过健康知识讲座、义诊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帮扶,把急诊急救及疾病预防的医学知识带到群众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保障群众身心健康。
精准帮扶,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自2014年以来,急诊科党支部分批派出多人援疆援藏。其中,余涛同志为援建的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建立起现代化的急诊医学科以及新疆首个获得国际认证的培训中心和连接粤喀两地的急危重症远程医疗中心。2020年5月,急诊科党支部朱颉副主任医师、杨正飞副主任医师奔赴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富平县医院,聚焦“造血”帮扶,为富平县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文稿终审:孙逸仙纪念医院 王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