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讲述榜样的故事】一名ICU医生眼中的生命至上——记肿瘤防治中心李欢

稿件来源:肿瘤防治中心 编辑:郑燕丽 发布日期:2020-10-07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李欢)新年伊始,新冠疫情肆虐全国,武汉防疫形势十分严峻。我校肿瘤防治中心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李欢一直关注着疫情进展,2月7日他主动报名出征武汉。身为一名党员医生,挺身而出、奔赴一线,在他眼中既是责任更是义务。作为广东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他和同事们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病房里奋战了61个日夜,在一次次与死神的较量中,他遇到过困难、有过失落;取得过成功、有过感动。

练就过硬基本功,一路攻坚克难

2月9日,那是李欢第一次进入武汉隔离病房的日子。上级医生交代给9床患者留置血滤导管,平时对他来说是常规操作,但穿着防护服进去后才发现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进仓后,很快他的护目镜全是水雾,视线模糊,甚至看不见墙上挂钟的时间,加上戴着多层手套,触感减弱;和他搭档的护士也是第一天进仓,对病房环境和医疗设备都不熟悉。为了节约时间,最后他还是选择凭经验盲穿,连续3针都是失败的。雾气让视线变得更差,汗水湿透了衣服,他只能反复告诉自己要冷静镇定。平心静气后,他再次重新定位解剖位置;此时幸好护目镜上水雾汇成水珠滑落,露出两条光线,仿佛混沌中看到了光明,抓住时机,他开始穿刺第四针:进针,回抽、扩皮、植入导管,一气呵成。看着血滤机顺利运作,他才稍感放松,感觉闯过了一个难关。后来回想起这个细节,他深有感触:虽然辅助设备可以帮助医生做得更好,但在极端情况下也只能靠平时过硬的基本功,工作中时刻保持冷静,这是大家能够攻坚克难、顺利完成援鄂任务的前提。

在病房工作的李欢(来源:肿瘤防治中心)

做一个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医生

虽然此次新冠疫情是陌生的,但2003年SARS和2015的MERS仍让大家记忆犹新。在以往的治疗中,激素曾经被广泛大量使用,虽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后期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此次针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治疗,激素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总有一个疑团困扰着李欢,激素是否真的可以让患者获益?3月中旬,他跟导师梁洋教授、师弟陈崇翔沟通后,决定进行糖皮质激素对冠状病毒感染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的研究。半个月时间里,他们检索了8788篇论文,严格筛查后他们纳入11篇论文进行meta分析。4月7日他们把研究结果撰写成文并投稿;2周时间后,4月22日经过快速通道文章被正式接受、见刊,并被新一版国际指南采用。李欢说,作为一名年轻临床医生,学无止境,工作中要善于用科研思维发现临床问题,也必须将科研的成果指导临床实践。

论文发表(来源:肿瘤防治中心)

总是去安慰,医病医身也医心

14床陈伯是第一个转出ICU极危重症患者,陈伯当时已经拔除气管插管,不需要呼吸机,原本陈伯对康复出院也是充满信心。但第二天夜班查房时候,李欢发现陈伯情绪非常低落,排除病情变化的原因,李欢慢慢坐到陈伯床边陪他聊天,了解到今天是他老伴的生日,以往老伴生日时候都会亲自陪着她,并为她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但是却因为感染了新冠肺炎,一家人都被隔离,陈伯感到十分自责、担忧。

李欢灵机一动提议让陈伯给老伴儿发个微信红包,并耐心地教会陈伯发红包,一个“99”元的微信红包成功地发了出去。李欢向陈伯竖起了大拇指,陈伯也再次露出了自信的微笑。第二天转出ICU时候陈伯再次握住李欢的手表示感谢,李欢深受感动和鼓舞,在那一刻,“医病医身医心”的中山医精神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4月8日,武汉解封,李欢也是坚守到最后一批撤离武汉的广东医疗队队员。回首这段岁月,他因为自己是一名党员医生而自豪,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的初心和使命,他用医生特有的战斗方式坚守在最前线的重症病房,他说自己心中始终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嘱托。

文稿审定:肿瘤防治中心 文朝阳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