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李玉芝) 近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工作组秘书处公布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周年荣誉奖项获奖名单,中山大学荣获突出贡献奖、优秀管理奖、典型案例奖和三个优秀导师奖。
突出贡献奖
陈敏教授,曾任逸仙学院执行院长,从九十年代开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与实践,主导并奠定了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理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逸仙模式”,该模式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周年中,深耕育人事业,并做出杰出贡献,特授予“突出贡献奖”。
优秀管理奖
王其如教授,逸仙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有效的拔尖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坚持多维度选才、个性化培养、全过程育人;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组织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效,特授予“优秀管理奖”。
典型案例奖
逸仙学院“理论物理国际班”,由物理学院李志兵教授担任教学总监。理论物理国际班与巴黎高师联合培养学生,构筑理论物理精英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实施大课程、大作业、大辅导、小班化的“三大一小”的教学模式;毕业生读研率100%,均在一流大学基础学科领域继续深造。中山大学“理论物理国际班高强度教学模式”,探索建立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实践成效显著,特授予“典型案例奖”。
优秀导师奖
数学学院姚正安、化学学院童叶翔、生命科学学院张雁三位导师热忱投身“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一线教育工作,探索建立了有效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突出成绩,特授予“优秀导师奖”。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是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中山大学是入选的二十所试点高校之一。逸仙学院负责实施该计划,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确立了“五个相结合”的理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又称“逸仙模式”,即:科学选评与动态进出相结合;专业培养与学科交叉相结合;思想引领与学术成长相结合;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逸仙模式”在选才、培养、育人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营造起了“给天才留空间”的氛围,让有潜质的拔尖学生能更好地“冒”出来,培养了一批功底扎实、后劲足、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人才。2018年,中山大学《理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逸仙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教育部第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