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发疫情,从“最美逆行者”的身影,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般跨越山海的援助,许多个体与组织都在努力为抗击疫情作贡献。作为中山大学的青年社团,中山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的成员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投身战“疫”的号召,在疫情来袭的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他们用科技助力抗疫,贡献青年智慧与青年力量。
2月10日 传播中大疫情抗击课程
疫情来袭,我校附属医院、岭南学院等单位的教授专家们在中山大学紫荆教育的组织下,开启了为期多天的抗击疫情直播课程。研究会在征求紫荆教育同意后,于2月10日将抗击疫情课程的二维码同步到了“移动党校”主页上,并通过虚拟主持人添加了相应的引导。这一举措让更多人集中学习了抗疫课程,了解了防护知识,缓解了心理焦虑。
2月20日 “您辛苦了,这里我替您站岗”
为更好地协助一线抗疫工作者,研究会成员们决心义务研发一位能够帮助大家普及防疫知识和新闻快讯的“虚拟抗疫宣传员”。“零接触、不下班、自动服务、双向沟通”,这是研究会为“虚拟抗疫宣传员”设定的目标。
他们在已有的“移动党校”平台上进行开发,克服重重困难解决疫情期间所面临的难题。没法见面就多沟通几次,把手机放在身边,随时进行语音会议;没法实地检测,就通过多人分别检测并汇总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在短时间内测试问题,并以几乎每天更新一版的速度迭代“移动党校”版本。
最终,在研究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基于“移动党校”平台的“虚拟抗疫宣传员”诞生了,“她”可以循环播报权威机构的疫情防护知识、及时传达中央精神,还可以推广病毒防治的实用建议,起到基层防疫宣传员的作用。
3月1日 为人民服务的“虚拟抗疫宣讲员”
在完成第一阶段研发任务后,研究会成员们继续从实际需要出发,抓紧研发抗疫微课,使“虚拟抗疫宣传员”能够对“如何正确穿戴防护服”、“如何丢弃医疗废弃物”等抗疫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并通过语音交互方式,正确回答“新冠肺炎和普通感冒的区别”等问题。
“我看到许多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不断向居民解释几乎日日变动的疫情资讯和防疫公告。为了保证权威性和准确性,这些志愿者下班后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政策培训。如何用技术手段让机器去承担这些重复性的工作,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争取多一些休息时间,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研究会成员、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生卜熙如是说。
努力的结果逐步落地。从中山大学科技园到郑州人民医院的病房楼大厅,“虚拟抗疫宣传员”已在多地义务“上岗”,有效缓解了当地抗疫宣传工作人员的压力。
3月20日 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智能化引导
研究会还在紧锣密鼓为我校附属医院义务开发适用于医务人员的“指导员”。通过视觉算法的构建,“指导员”能精准地辨认出医务人员的防护服穿戴是否正确,科学地引导他们穿脱防护服,以及提供洗手液消毒等辅助服务。
研究会技术小组负责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宋日辉在谈到如何开发技术、克服困难时说:“接到任务后,我立刻逐个联系负责开发的小伙伴,有一些还在老家,他们就掏出了家里的老电脑开始工作。大家团结一致,上午、下午、晚上三班倒,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到今天,他们仍在不断完善。
3月20日 “移动党校”服务新港街道党员突击队
3月20日,研究会成员们利用“移动党校”义务服务我校广州校区南校园所在的新港街道党员突击队临时党支部,并开展了一场“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践行初心使命”的主题党日活动。
活动中,许多参会党员仍坚守在一线执勤岗位上,只能通过手机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用远程留言的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移动党校”不仅通过终端、云端、小程序端的联动功能将分散在各地的党员“融合”在一起,还自动记录党员同志的发言,为他们生成会议记录并上传至云端保存。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智能化的学习方式,使得“移动党校”受到当地党员的一致好评。
50天不是终点
研究会成员们还将继续开发适用于疫情期间“三会一课”线上学习的远程党政会议系统,方便党员和群众及时了解政策动向,开展全面、规范的学习活动,服务抗疫期间的党建工作。
科技只有为人类服务,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过去的50余天,中山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研究会的成员们结合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用科技为人民群众传递疫情资讯,为白衣战士保驾护航,助力党员同志开展学习工作......他们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中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抗击疫情贡献出青年智慧与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