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我们众志成城】党旗飘扬,这支亲历过“非典”的团队,如今又奋战在抗疫一线!

稿件来源:附属第三医院 作者:周晋安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20-02-06 阅读量:

17年前,有一群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前赴后继,奋战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

17年后,抗非精神薪火相传,作为“新冠肺炎”隔离病区救治工作的主力军、也是17年前抗击“非典”烈士邓练贤教授所在的英雄团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党支部发出号召,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肩负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使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凸显,党旗高高飘扬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支部动员,提早部署

临近春节,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17年前第一批收治“非典”患者的团队,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隐隐地嗅到了新型传染病的气息,科主任高志良意识到:这次疫情与“非典”相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作为共产党员,高志良认为必须第一时间召集科室全体同事做好提前部署。

1月20日,在感染科室“抗击新冠肺炎”动员会上,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崇雨田、科主任高志良、副主任林炳亮分别通报了疫情的严重性和可能面临任务的艰巨性。

科室当即决定,全体成员取消一切休假。大家纷纷退掉春节假期的机票,即刻加入战斗队伍,留守广州原地待命。同时,决定立即腾空感染科四区,转为隔离病房,病区全体医护人员做好收治病人的准备,随时准备上战场。

在科主任高志良、副主任林炳亮及护士长李莉莉的协调下,感染科开始进行原四区患者的安置工作,1月21日,所有住院的患者全部安置妥当。

隔离病区有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要求,空间布局的改造是最紧要的。后勤部门在许多工人已经返乡过年,人员缺乏和材料采购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支部党员的带领下,竭尽所能;科室成员半天时间便将隔离门装好,并完成了病区的清洁工作。

为确保满足隔离病房工作需要,在医务部、护理部、后勤部等科室的协助下,感染科四区护士长陈苑莉带领病区护士们从物资准备到结构调整,一条条、一遍遍梳理流程,查检漏洞,无人懈怠。

患者来了

1月22日晚,两例疑似患者入住隔离病房。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除了一次次进入隔离病区,微信、电话、对讲机、床头铃等工具都是医生护士的工作武器。

入住患者王先生(化名)一夜无眠,入院以后就每隔两小时自测一次体温。感染科护士王娟作为党员,主动询问,才得知原来他担心妻子和5岁的女儿也被传染。极度的焦虑让他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失眠,脾气暴躁。陈苑莉等人了解到他的情况后针对性进行科普宣教,帮他排解情绪,王先生渐渐恢复平静,还开始宽慰在家担心的妻子和女儿。

开始收治病人之后,为了尽量减少人员进入和交叉感染,隔离病房的护士们将保洁、工人、护工的工作也统统接下,患者的吃喝拉撒全由病区医护人员负责。护士们更是要为患者定点送饭送药,及时询问病情、开导情绪。感染科护士薛莹笑说:“好像对自己的父母都没这么耐心。”

1月26日开始,天河院区隔离病区的患者多起来了。感染科好多同事已在病区坚守多日,王娟说,大家从隔离病房出来后心照不宣地不再提病房里面的事,生怕下一秒就泪流满面。4个小时在隔离病房里似乎被缩短了,往往抬头看到钟表才知在里面已呆了好几个小时。

长时间佩戴防护口罩,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刘静脸上留下压痕

医护人员要穿着防护服进入隔离区,由于衣服的密闭性,不到一会儿,薛莹的眼镜和护目镜就都起了雾,给患者量完体温,甚至连体温计都看不清楚。她只能到窗边吹一下风,待雾气散一些之后再看。带着双层手套去给病人抽血、打针,再加上眼镜起雾,这让薛莹有些慌张,她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摸血管,睁大眼睛来判断位置,扎上了,深深舒一口气,扎不上的时候满怀愧疚。

1月27日中午,附属第三医院开始收治疑似病例以后,医护人员更加忙碌了。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隔离病房的莫玉芝等人为了能4个小时不上厕所,上班前尽量“多吃饭,少喝水”,同时通过对讲机与负压病房外面的护士讲话,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

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的护士们为了减小感染几率,纷纷剪掉长发

“我们是孩子眼中的奥特曼”

2月1日,按照附属第三医院的统一部署,为了应对可能增加的病患,进一步缩短疑似患者转运路线,降低院内感染可能,隔离病房整体搬迁。

短时间内,隔离病房完成改造,患者安全转运到新病区,没有人喊累,也没有人抱怨,护士们能提的提,能扛的扛,很快,新隔离病房正式投入使用。

陈苑莉说,病区许多同事已经在岗位上坚持了13天。王娟昨天早晨与2岁多的女儿通视频电话时,女儿甚至不愿意理她这个不辞而别的妈妈,嘴里嘟囔着“坏妈妈,一直不下班回家”。王娟说:“心里不好受,希望以后她能理解妈妈。她以后一定会知道,医务工作者就是那个打怪兽的奥特曼。”

隔离病房主任彭亮教授也是一名党员,自春节前一直在为疫情的防治忙碌,近些天他只回过一次家。

彭亮教授4岁的儿子通过电视看到爸爸

连续多天绷紧的神经,不规律的三餐让王娟胃疼不已,她不想给大家添乱,更不想拖后腿,但趴在桌上的王娟还是被同事识破。

王娟被叫去打了一针,然后继续工作

危险面前,没有一人退缩。陈苑莉说,到下班时间,没有人离开岗位,许多人主动加班加点。

关键时刻总是“共产党员先顶上”,无论是来势汹汹的“非典”、抗震救灾一线,还是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党支部始终坚守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救治的一线,用实际行动和出色表现无愧于医者使命、党员初心。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