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17日接诊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至今, 200多个小时过去了,我校附属第五医院全院动员,全员参与对抗“新冠”病毒的战役当中,他们有当年抗击非典的护理人员、有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员、有推迟婚期的准新娘、有“抛下”孩子的抗疫夫妻档……他们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工作,只为防治病毒、守卫珠海,战胜病魔、呵护生命。
时刻准备战斗,“魔肺”团队枕戈待旦
“我们有两支ECMO队伍,医生护士各15人,共30人都已经做好了准备,时刻听从命令,基于病情发展情况,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情况,我们的ECMO团队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现在已经有团队成员被紧急抽调到隔离区,加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的战斗中。”附属第五医院专家组成员、胸外科曹庆东教授表示。
曹庆东教授向团队成员讲解ECMO设备使用要点
ECMO技术是有效的、最高级别的呼吸循环支持手段。附属第五医院 ECMO治疗团队自成立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抢救经验,已经成功抢救了多位病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造成患者的肺部受损,影响人体的肺的正常工作。对于重症中的危重症患者,我们可采用在人体外安放一个人工膜肺的方式,替代人体内肺脏的呼吸换气功能,相当于‘人工替代肺’,让人体自身的肺能够得到充分的治疗和休息。”曹庆东表示,等人体的肺部感染开始恢复了,缺氧症状得到改善,我们自身机体的肺能够承担起机体功能时,体外膜肺就可以撤掉了。
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的简称,能够为可逆性原因导致的急性循环、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提供其他治疗措施难以胜任的支持,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呼吸机支持无法改善的急性呼吸衰竭救治,如重症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被称为“魔肺”,是一门可代表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的技术。
晓滨叔说,这是他的常规工作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郑晓滨医生与李松彪一同在8楼感染呼吸ICU工作。在“非典”横行时,他就作为应急队员参与到疫情防控中。
他从1月19日中午过来到现在,主要负责危重病人的救治,每日查房,随时监测病情变化,随时处理。期间他与团队一起为首例危重病人做气管插管、留置胃管、支气管镜检查及经支气管镜吸痰。
“孩子刚刚9个月,老婆一开始还是比较担心我的安危。但是我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后来她还是选择相信我的专业。”
郑晓滨正与同事交流工作
“其实我内心很平静,我相信自己的专业和同事,我们做好了严格的防护,虽然疫情来势汹汹,但是我在内心没有太大的波动,就感觉这是很常规的工作。”他表示,自己的这份淡定与坦然是建立在对医院和自身专业的充分信任之上的。郑晓滨自2002年到附属第五医院工作以来,从事呼吸内科专业将近20年,入党17年。因为知识丰富,专业扎实,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医护人员都尊称他为“晓滨叔”,但其实他是一个很俊俏的“白面医生”。
与团队进仓成功抢救病人后,郑晓滨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第一例病人比较焦虑,尤其是他老婆也发病之后。我们除了做好治疗之外,还十分耐心地安慰他,在反复的沟通中,他充分信任我们,并配合治疗。”
“他把生命交给我们,我们要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医患之间这份信任让他倍感温暖。
17年前抗击非典,17年后再上战场
在21号的工作日志中,附属第五医院感染病防治中心李颖护士长这样写道:“3天的时间感觉过了1个世纪,今天有3人解除隔离,又新收了3人,形势很严峻,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都重于泰山,而我需要努力完成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
李颖正在仔细检查同事的防护服穿戴情况
她19岁进入护理行业,至今已20年,17年前,她亲身经历过抗击非典战役,随后还充当主力迎战过甲流肆虐期,曾获得抗击“非典”优秀个人荣誉。
李颖说:“感染病防治中心的护理团队经历过非典、甲流、中东呼吸综合征……历次公共卫生事件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突发事件的经验,此外,我们日常的工作需要面对艾滋病、结核病、肝炎患者,常态化的训练和过往经历为我们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自1月17日,至今没有回家,年夜饭都没给家人做,母亲60岁大寿本来要庆祝,也因为我没时间取消了。”紧张忙碌的工作让她没有时间兼顾到家庭,她家中有两个孩子,一个正读初中,一个年仅1岁。
“孩子经常说想我,尤其在老公发来短信说儿子生病了一直在喊妈妈,我心里很难受,我只能告诉他们:妈妈很快就回来。非常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疫情就是命令,我已10天没有回家了,家里的各种工作都压在家人身上。”
对于是否害怕自己被感染,李颖表示,完全没有时间想这些啊,自己和团队每一步操作都按规范做到极致。
“有时从早上7点到凌晨1点连轴转,嗓子都嘶哑了,已不记得培训了多少场,心里想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让更多的同事快速深入了解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自疫情暴发以来,李颖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严格培训准备投入战斗的同事和指导他们进行严格的感染防控工作。
推迟婚期,24岁的准新娘做了个艰难决定
“日子都挑好了,年初五准备结婚,我们筹备了半年多。”就在医院感染呼吸ICU护士王怡然沉浸在即将做新娘的喜悦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她所有的计划。
“17号科室组织培训,护长让我们做好准备,18日一大早收到需要增援通知,没有多想就过来了。” 王怡然说,来不及跟他以及家人多说,就换好衣服夺门而出,加入了这场抗击“新冠”的战役。
因为医护人员在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时也存在被感染的可能。为了他们的家人和社会的安全,医院决定将这些医护人员集中起来,在固定的场所工作、休息,以保障他们有充沛精力投入医疗工作中。
“我未婚夫十分理解我,说家里他来协调。但是我未来的公公、婆婆坚决反对,一直到年三十,他们才接受了我暂时无法回去的事实。”
王怡然正在穿防护服
王怡然今年24岁,因为生性温柔,有耐心,2年前到附属第五医院工作后,她选择在感染呼吸ICU,日常的工作需要面对大量的危重病人。
“希望这场疫情早日结束,希望我的同事、患者都平安。”
他们在感染楼度过了9周年结婚纪念日
“孩子一个8岁,一个3岁,都‘遣送’回老家了,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同事们一起轮值,要进仓直接面对确诊的病患,每4小时一班,24小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医院心血管病中心的李松彪说自己在感染病防治中心8楼感染呼吸ICU负压病房,妻子谭萃妍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目前在5楼,两人时不时会在楼道里见面,匆匆打个招呼,寒暄几句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了。
“没来得及跟老婆商量,我就到感染病防治中心工作了,2天后,她也来工作了。1月22日,我们在这栋楼里度过了9周年的结婚纪念日。”李松彪戏称:这是“新冠”疫情时期的爱情。
夫妻寒暄鼓励了几句又将投入战斗
“感觉老婆的工作比我的压力要大一点,她面对的患者中有疑似病例,除了要做医学观察还需要安抚患者。”他表示,两夫妻互相支持、鼓励,共同抗击疫情,这个结婚纪念日过得别样的浪漫。
“目前的工作状态还是比较放松的。”他表示,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整个医院和团队作为支撑,所有的诊疗都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的,自己非常信任同事。
像李松彪、谭萃妍这样的抗疫夫妻档,在医院里还有很多。他们是战友、是同事还是夫妻,正如李松彪所说,双方“互相支持、鼓励”,在防控疫情战役中,这份情感让人倍感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