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附属第三医院举办学科建设科主任“大阅兵”

稿件来源:附属第三医院 作者:黄桂珍 编辑:赵现廷 发布日期:2020-01-19 阅读量:

学科的“强身健体”和“年度体检”是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1月11日-12日,附属第三医院召开2019年度学科建设科主任汇报会,邀请了中山医学院教授黎明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金阳担任点评嘉宾,医院院长戎利民、党委书记丘国新率全体党政领导班子出席会议,副院长杨钦泰、学科建设与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任杰主持,各学科带头人、主任、护士长、职能部门负责人近200人参加。

作为国家梯队的大型三甲医院,医院始终坚持“三个面向”,紧紧依托“三大”,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按照教育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和大学对“双一流”建设的整体部署,自2018年开始,医院相继打出学科建设的“组合拳”,包括组织科主任能力提升培训班、出台《科室负责人科研工作目标年度考核方案》、签订学科建设和科研目标责任书、入科宣讲学科建设理念与技巧、召开学科建设表彰大会等措施。此次年终汇报是落实学科建设目标责任的又一重要举措,是对所有科室目标完成情况的一次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全面大检阅。

会上,医院学科办对签订了责任书的科室目标完成情况作了总体通报。在各项举措大力推进下,有不少学科在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的正确引领下,与医院目标同心、同步、同向,取得了快速和稳健的发展。

全院临床、医技和平台共计59个科室依次汇报了2019年学科或平台建设的主要工作,对照目标梳理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短板,并明确未来学科建设目标和计划。通过各学科的汇报展示,医院学科建设总体上取得了喜人进步。

2019年11月,复旦全国医院排行榜发布,医院从59名跃升至38名,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一批学科已经稳固站到了国内本专业领域的前列,包括传统优势学科肝脏外科、感染科、风湿免疫科,以及新兴学科康复医学科、超声科等。它们凝练了与国际接轨的明确临床与基础研究方向,构建了合理的人才梯队,既有领头地位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国际视野的中坚骨干,将成为医院科研产出的主力军。一批学科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发展势头,如脊柱外科、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神经内科、心理科等,依托在华南地区的领先优势进行学科融合,成立华南首家“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对接国家“脑计划”重大需求,牵头建设“国家神经疾病区域中心”,以首席身份建设广州市“脑计划”脑重疾部分,还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医院继肝脏疾病平台后,又一个具有实力冲击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学科群。另有一批近年新建补短板的学科如肿瘤放疗科、脑血管外科,引进国内公认的、处于专业顶尖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些学科虽为零起点却是高起点,有望在3至5年内冲击华南地区领先地位。

学科间在横向比较和切磋中也找出了差距和不足,通过互相学习以取长补短。此次“体检”中发现部分学科仍有较大进步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意识,站位更高地为学科做清晰和长远的规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特邀点评嘉宾家黎明涛教授、陈尔真院长和金阳院长,以及院领导们从学科方向、医者初心、团队组建、打造特色、差异化发展、临床研究、内涵建设等方面,或画龙点睛,或一针见血,给各学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包括:结合当前形势,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疾病精细化,以及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的相关政策,学科应该以质量为抓手替代对“量”、“大”学科的盲目追求;学科带头人应该做一匹冷静思考的“狼”,加强人才内培,在创新上下功夫,发挥狼群效应带领学科前进;结合自身专业发展,善于借助医院多学科平台建设的资源和机会,积极主动融入学科群建设,确定特色学科发展方向,形成一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共识等,为学科下一步发展更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此次阅兵式的汇报会,不仅是对过去成绩的总结和检验,也是对不足的一次反思,更是一次对医院未来发展进行设计的集体智慧融合与碰撞。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