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国际科技合作处、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 作者:国际科技合作处、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赵现廷 发布日期:2020-01-14 阅读量:
编者按:2019年,中山大学进一步聚焦内涵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为集中展示学校各单位一年来的工作概况和突出成绩,12月中旬,学校党委宣传部策划了“我们的2019”征稿活动,得到各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岁末年初之际,我们将陆续刊发来稿,希冀增进各单位之间的了解,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在今后的工作中,让我们戮力同心,开拓进取,努力用新作为成就新发展,共同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国际科技合作处
2019年,学校设立国际科技合作处,组织管理学校国际科技合作,为“双一流”建设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合作方式不断创新。转型国际科技合作形式,从学习考察、国际会议等方式,发展到合办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建立海外基地等形式,由项目研发、人员往来,转向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关系,稳步筹建“中山大学-中广核海外核研发基地”、热带病防治海外培训及技术应用基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研究院。拓展与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在引力波探测领域的交流合作,逐步夯实大科学工程基础。
合作领域日益拓展。拓展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结合国家规划,从传统技术、基础学科,扩大到生物技术、核科技、空间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依托“引进来”,开展“走出去”;依托基础学科,开展新型学科合作;依托重点方向,开展全面协同推进,不断扩大国际科技合作成效。围绕“大科学设施”,两次出访欧洲相关高校机构,洽谈校际合作和大平台建设事宜,进一步深化合作。
合作对象日趋多元。拓宽国际科技合作对象,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扩大到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模式。对接国际组织,协助中山医学院申请成立中山大学“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承办国际原子能机构应用昆虫不育技术控制媒介伊蚊种群研讨会;拓展海外企业,利用瑞典Studsvik公司的生产和科研基础,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与研发中心。
合作环境逐步优化。规划部署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内部治理向规范管理转变,分散支持向专项保障转变,事后跟进向事前规划转变,信息隔离向资源共享转变,逐步改善和优化国际科技合作环境。设有国际科技合作业务专项经费,为中山医学院开展涉核技术蚊媒热带病防控研究和物理学院推动大科学设施前期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赴巴黎国立高等化学院交流学习
2020年,国际科技合作处将坚持“三个面向”,以“走出去、引进来”为方针,输出学校优势科技资源,引进全球顶级科技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生命科学学院
2019年,生命科学学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学科研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学院以人为本,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2019年,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国家优青。
学院积极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培育力度,成果喜人。2019年,到位科研经费1.88亿元,立项项目数272项,立项总经费1.13亿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多位教师在各自领域的顶尖杂志发表论文,其中影响因子10点以上的文章34篇;授权专利16项,专利转让100万;参与编写书籍13部。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优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不断努力。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大力推进教改工作。2019年,生物技术和生态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共发表教学论文21篇,教学改革项目32项;出版教材2本。学生团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获实验队金奖;本科生发表论文23篇;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项;本科生升学率达到72%,位居全校第六;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2.6%;研究生会连续八年获得中山大学“十佳研究生会”。
展望未来,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围绕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主动作为,再接再厉,力争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学院的宏伟目标。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配合校党委对学院党委的巡察工作,聚焦内涵式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三个面向”,稳步推进“双一流”建设,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预防医学专业获批成为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功承办“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大赛暨健康科普大赛”。学院年度国自然立项数达24项,位居全国公共卫生学院前列。年度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91篇。
全面夯实基层党建,推动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党委委员-辅导员双联系学生党支部机制指导支部建设。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均被评为校十佳。人物专访《改革春风,沐浴科研园》《目光长远,敢当时代先锋》分别被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评为“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征文和优秀微视频。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牵头成立粤港澳高校公共卫生联盟,致力于三地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合作。
2020年,我们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精神建设美好未来。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19年成立,发展定位为“三个面向”,即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目标为“三个输出”,即输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输出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测绘与遥感新技术,输出对行业产业发展具有广泛作用的新型研发机构。
学院紧抓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教学体系,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引进院士1人、杰青1人,学校人才计划9人,专职科研1人,博士后2人。2019年招收本科生55人。2020年计划招收学术硕士11人、专业硕士15人,博士8人。报名和招生计划比分别为2.2、2.5、2.4。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主题分会
学院不断产出科研成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院取得4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和面上项目1项、重点研发专项课题2项。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4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2次学术讲座;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15人次。积极参与国家“十四五”和面向2035的科技发展规划,如 “三级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大科学计划”,在西班牙马德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承办“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主题分会。与格陵兰大学达成合作协议,与丹麦奥尔堡大学正在进行合作备忘录的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