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榜样的力量】不恋都市繁华,深耕“老少边穷”——记管理学院博士选调生邵校

稿件来源:管理学院 作者:成静 编辑:郑燕丽 发布日期:2020-01-04 阅读量:

2019年6月份,邵校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毕业,灿烂的盛夏,充满了梦想的炙热。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邵校也站在毕业的岔路口面临人生的选择。当时有集团高管助理优渥待遇的职位,也有高校经管院的教职岗位向邵校抛出橄榄枝,还有年轻上市公司邀请他加入创业团队。这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说,都是很不错的出路,可是邵校最终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成为了一名选调生。谈及原因,邵校说: “从小受的教育和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我想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磨砺自己,想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干一点实事”。

邵校近照

坚持和信仰

邵校表示,当初在做选择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过迟疑和纠结过。广东毕竟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生活便利,个人发展机会多。特别是中央的粤港澳大湾区政策颁布以后,全国甚至全球的人才都涌向这个地方,而邵校却选择离开粤港澳大湾区来到一个“老少边穷”地区做一名基层公务员。物质生活上的落差,和身边同学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外在的诱惑在刚开始都会对邵校产生影响。可是,作为一名党员,邵校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

解决纠纷,募集资助

按照国家对选调生的培养政策,每位选调生都要下基层。参加完省委党校的学习后,七月下旬,邵校来到了湖南省江华县瓦窑村上岗,这是他主动向省委组织部要求的。据邵校介绍,他在瓦窑村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个是党的建设工作,邵校在瓦窑村支部建立起书记党员定期谈话制度、上门为码市籍在粤务工党员就主题教育活动补课;第二个方面是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邵校到岗五个月,就解决了两起土地纠纷,同时还改善了瓦窑村营商环境,为产业带头人扩大油茶种植扫清障碍;第三个是民生事业方面,邵校很关注当地民生事业的发展,他为码市镇敬老院21位老人募得空气能热水器,并联合母校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党政代表团访问并资助镇敬老院及中小学。

转变心态,自我调节

如今,邵校已经到岗四个月了,在这期间,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心态的转变。刚开始来到江华县的时候,邵校信心满满、充满干劲,想着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可是两个月过去,新鲜感不在,每日平凡琐碎的工作渐渐让邵校的心态变得消极。他不止一次的问自己:我真的可以给当地人做出贡献吗?我是不是白白浪费掉了去大城市挣钱的机会?邵校开始陷入自我怀疑。在状态不佳的时候,邵校会通过看主旋律电影的形式来调节,他说,这样既能休闲娱乐,也能鼓舞自己。平时邵校还会主动学习党的理论和党的历史,他坦言,通过这些学习,可以坚定自己在基层工作的信心。

同吃、同住、同劳动

邵校讲到,老少边穷地区的基层工作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要做好基层工作,党员就要身先士卒,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为了探究基层治理难题,邵校主动向镇党委提出来要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邵校身为一名党员,想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决心。

成绩优异,感谢恩师

邵校在校学习期间努力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在学期间,他共有8篇中英文学术论文被CSSCI(含扩展版)/SCIE/SCI收录期刊发表(录用),其中4篇是以第一作者身份,曾获2016-2017学年度中山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并作为博士毕业生代表在管理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发言。提到学校的学习对现在工作的帮助,邵校最想感谢的是他的导师陈志祥教授,陈志祥教授以匠人精神做学术,在专业领域内默默耕耘的精神对邵校做人做事有着莫大启发。

从学生到公务员身份的转换,邵校非常感恩在学校的收获,这使得他能更加从容、自信地走上工作岗位。 “正是学校学院给了我发挥自己能力和实践自身想法的舞台,并不断鼓励支持培养我,才成就了今天坚定不移为人民服务的我。”邵校这样说到。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