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便是今天的主人公——康北笙教授。采访中,她拿出了一个装满照片的信封,每一张照片都贴有一个小纸条,记录着照片拍摄的时间和地点。望着一张张写满故事的老照片,78岁的康北笙教授陷入了往日的回忆。
家,是永恒的信仰
时光倒流七十年。1949年,一个8岁的小女孩跟随父亲举家迁台,自此离开自己的故乡。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1963年,康北笙从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一次中国留学生聚会上,她与来自香港的刘汉钦相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求学美国的岁月里,二人时常与友人交流祖国的形势和变化,归国报效的念头慢慢在二人心中生根发芽。
遗憾的是,六十年代中美尚未建交,回国之路困难重重。二人决定收拾行装前往欧洲,一边游学一边寻找回国契机。几番辗转,两位爱国青年先后在德国、意大利等国访学交流。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焦急等待,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传出了好消息,二人的回国申请终于有了答复。接到来自祖国回音的那一刻,康北笙紧紧握住爱人的双手,哽咽道:“回去了,回去了。”
1972年,康北笙夫妇终于得偿所愿,回到祖国的怀抱。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在福州大学短暂任教后,1973年5月康北笙夫妇调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归国数年里,康北笙夫妇疲于应付各类琐事,在学术领域上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成果和突破。然而两人始终默默坚持,彼此扶持前行。直到很多年以后,她才得知,和他们同期归国的许多科学工作者因为难以承受国内外的巨大落差,早早离开国内,再次奔赴大洋彼岸寻求机会。
令二人始料未及的是,由于早在归国的第一时间就上交了各自的台湾、香港身份证件,放弃了原有的境外身份,此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康北笙夫妇与远在台湾、香港的亲人失去了联系。
改革开放后,研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康北笙夫妇迎来了科研的春天。此后数十年里,他们潜心钻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多次获中国科学院和省级自然科学奖,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延续二人“科研报国”的理想和事业。
家国情怀,是最深沉的力量
1995年,康北笙教授夫妇来到中山大学化学系。
当时化学系的所在地是始建于1925年的红楼建筑“陆达理堂”。经过大半个世纪的使用,这座红楼已经十分陈旧简陋。为了改善学校的科研条件,二人商量后决定向父亲寻求帮助,捐资修建新的学院大楼。不久后,全新的“丰盛堂”动工落成,也就是今天化学学院的所在地。
由于二人的谦逊低调,丰盛堂虽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利用,但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康北笙直言,夫妇二人亲身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困难时期,也亲眼目睹过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希望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为文化教育增添一点“温度”。多年来,康北笙夫妇不断地向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各地灾区慷慨捐款,捐建甘肃省永登县红乐希望小学,捐资“中山大学紧急援助基金”,捐赠设立化学学院“丰盛服务奖”等。
访谈的最后,康北笙教授把面前的老照片一张一张地收回到信封里,折好封口,放在我的手上,悄声说道:“这里是我70多年的回忆,请保管好。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很可惜没有见到两岸统一,我想我应该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