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自强不息
从学徒到院士,从贫乏不安的动荡时代到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和平发展年代,勤奋自强是计亮年一生的注脚。
解放前,14岁的计亮年辍学在皮革厂当学徒。在此期间,虽然饱尝战乱之苦和丧亲之痛,但他没有丧失生活的希望、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1952年,计亮年以优异成绩考上山东大学化学系。勤奋好学的他是班里年纪最小、读书最用功的学生,在本科四年里没有离开过学校,寒暑假全都在图书馆度过。
本科毕业后,计亮年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1975年进入中山大学后一直工作至今。1982年受教育部委派,他到国际著名配位化学家弗瑞德·巴索罗院士的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学术成果颇丰。巴索罗院士在其专著中赞誉计亮年为发现“茚基动力效应”的三位贡献者之一,“中山大学非常幸运有计先生这样一位优秀的无机化学家,我深信他一定会是无机化学领域的宝贵人物……”。在1990-2002年期间,英国皇家化学会五次授予他个人研究基金(全世界每年评选30人),以示鼓励。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进入中山大学工作后,计亮年组建了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团队。40多年来,他始终不懈地探索金属酶的化学模拟及其构效关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计亮年不仅是一名成功的科研者,也是一名出色的老师。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他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个人荣誉奖12项,包括首届“孺子牛金球奖”等。教书育人六十载,计亮年始终坚持兢兢业业,为人师表。采访中,他笑着回忆道:“早些年的时候,我晚上经常要翻墙才能离开实验室,因为做完实验已经太晚了,学院的门早就锁了。”如今,他依然坚持早起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逐字逐句地为学生修改论文,用他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已摘得院士之衔,但计亮年仍不忘初心,生活朴素简单,几乎没有物质上的追求,默默奉献,品德高尚,为人谦逊低调,堪为典范。他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出行尽量搭乘地铁或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在他看来这样既方便又环保。
永葆党性 情系中大
“没有党,没有中山大学,就没有我的今天”,在康乐园的霞光中,计亮年满怀深情地说道。在他八十五年的人生历程中,是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与支持,让他感受到温暖与关爱。在中大的四十多年里,历届各级党政领导都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解决了很多具体困难。2006年,计院士被查出冠心病,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项小组,讨论病情、制定手术方案并出面动员他手术。提及往事,计亮年不无感慨地说道,“这是自家媳妇也不好做决定的事呀!”最后,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的这台手术非常成功,如今他还常常感叹:“我这条命是中山大学给我的”。
201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计亮年荣获201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这是该奖项在2012年度空缺后,2013年度颁出的唯一一个。心存感激,情系中大,计院士专门将个人奖金中的50万悉数捐出,设立“计亮年奖学金”,旨在奖励化学学院从事化学与生命学科交叉研究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谈及奖学金的设立,他真挚地说道:“这也是还我一个心愿。我这一生,走到今天,依靠的是共产党,依靠的是中山大学。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学生们提供帮助,让他们少吃点苦。”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入党38年来,计亮年从未落下过一次学校、学院开展的党组织生活,现已85岁高龄的他依然葆有党员的本性,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计亮年院士心怀大爱,如水般润物无声,善利万物却不求回报。每一个与计院士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所激励,无不被他宽容和蔼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他是学界楷模,党员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