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榜样的力量】用生命燃烧自己 以仁心照亮患者——记附属第六医院王磊

稿件来源:附属第六医院 作者:简文杨、李饶尧 编辑:郑燕丽 发布日期:2019-11-26 阅读量:

王磊,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三区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2年7月起参加工作,从医近30年,2019年6月23日因病去世,享年50岁。

他曾作为主要完成人获2007、2011、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广东医师奖、中山大学新时代力量人物、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新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王磊同志

外人很难想象,这个近年来频频拿出重大科研成果的外科医生,在一年前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切掉了脾脏、80%的胰腺、部分胃以及肠道附近的大部分神经,一年来由于不能正常进食,他80%的营养只能靠输液来维持,原本高大健壮的身体变得瘦削。

笼罩在“癌中之王”的阴影中,王磊同志却没有被扼住咽喉。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重新出现在诊室、科研会议室、手术室。这一年多来,在被“控制”得很严格的出诊时间中,他依然看诊了近600位患者,参与上台手术治疗患者近100位;在他的推动下,制定了国内首部“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建立了在国内诊治的行业标准;在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上,他带着病躯向来自全球的近万名肿瘤专家阐述消化道领域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结直肠癌报告……

在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上代表中国做结直肠癌报告阐述

他是医者,仁心仁术一切以病患为先。经他诊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大部分是疑难杂症,每年都超过了4000名以上,他创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放射性肠炎诊疗中心,放射性直肠炎住院病人数国内名列前茅,病人均从国内各省市三甲医院辗转慕名而来,在这里重获健康新生。

看诊病人

他是师者,蜡炬成灰以人才培养为己任。除了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肛肠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位以及多家杂志的副主编、通讯编委外,迄今他共培养研究生16人,其中博士生11人,硕士生5人,所培养学生都在各自领域成为佼佼者。

耐心指导学生

他是探索者,将“冷门”研究领域做到世界闻名。在肠癌诊治领域,王磊一直是“冷门”的科学家。他关注放疗带给直肠癌患者的放射性损伤,别人不重视、不愿做、难出成果的“冷门领域”,他一做就是10多年。原创的直肠癌扩大左半切除新术式——“天河术式”受到医疗界极大关注,他先后对直肠放射性损伤的预防与诊治、直肠癌手术方式的改良、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显著的“123”成果——协助开发1个肠癌筛查的新产品、创立2个肠癌新术式,针对肠癌及放射性损伤制定了2套治疗方案和3个技术,有效推动国内结直肠癌预防与诊治的技术发展。

探索“冷门”研究领域

他是创业者,呕心沥血共铸现代化三甲医院。2007年王磊与30多位同事一起来到了天河区,在一栋八、九层简陋楼房中驻扎,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创院的开荒牛之一。从科主任、院长助理到副院长,他一直坚持早上七点到医院,晚上十点回家,几乎没有周末,待在医院的时间远超过家,他妻子说,结婚25年,唯独是患病一年夫妻俩在一起的时间比过去加起来都多。他曾先后管理科研、教学、人事、后勤、信息和临床,主持广州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示范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牵头启动与广东省62家县级医院胃肠诊疗服务的全面帮扶,创建国家临床药物研究基地,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地极为出色。

昌都义诊中的王磊同志

他积极拓展世界级合作,与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哈特韦尔成立胃肠道肿瘤个体化医疗研究所;与幽门螺旋杆菌发现者之一,20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开展相关合作;与结直肠外科专业世界领先的克利夫兰医疗中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华盛顿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山大学-华盛顿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邀请日本著名胃肠专家高野教授成立国内唯一的盆底疾病研究中心。

“我们这一代人,总是把国家和单位大家庭放在最前面”他说,患癌不是自己能选择的,自己只能选择活好每一天,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再作一些贡献,“虽然我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主宰生命的厚度”。

他自诩为“平凡人”,却把全身心奉献给医疗卫生事业,用一生时光,讲述仁医好故事,他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他是我们身边的光辉榜样!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