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寻访广州办学旧址,感受中大红色基因

稿件来源:历史学系 作者:肖胜文 编辑:刘艳玲 发布日期:2019-11-26 阅读量:

近日,我校历史学系曹天忠教授带领十余名校史陈列馆资料组成员从文献走向田野,实地寻访我校在广州文明路和石牌办学、长湴村活动的校史遗址遗迹,深切体悟我校办学历史、红色基因与革命血脉。此次考察活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我校广州办学旧址考察路线,为日后的深入拓展和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曹天忠教授讲解中大抗日剧社

资料组成员首先来到文明路办学旧址钟楼礼堂(今鲁迅纪念馆),实地感受国民党“一大”会场和我校会议室的复原场景,重温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深刻认识到中山大学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此后,参观钟楼礼堂展览“红的文学——广东左翼作家点将录”,曹老师重点介绍了与我校有关的人物和历史,指出在“红色教授”何思敬等人引导下,中山大学抗日剧社和广州“文总”的事业积极开展,推动了广东地方党组织与活动的发展。随后,师生们前往附近的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以我校天文学科的发展为线索将学校的校史与现实相联结。

结束对文明路办学旧址的考察后,资料组成员前往石牌办学旧址(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所在地),依照最初校园设计图重点考察了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学院、校门牌坊及男女生宿舍等遗址遗迹,回到历史发生现场,真切感受当时中山大学之“大”,即气魄之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校园面积大。石牌办学旧址建筑规划面积及农场面积约四万亩,时人称“中山大学校,半座广州城”。石牌校区来之不易,邹鲁校长一方面强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石牌精神”,另一方面,告诫师生不忘艰苦创业,切记防止耽于物质轻于精神,时刻记住“三可惧”:学校虚靡国帑民膏、学生不艰苦耐劳、轻视生产教育。

师生们最后前往长湴村革命旧址寻访我校在周边村落的红色基因,进一步了解中山大学历史的革命性与进步性。长湴村是我校师生开展抗日宣传、进行抗日斗争的革命基地,1938年在中大抗日先锋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广东省第一支农民抗日先锋队,黄焕秋(后来任中大校长)、王越(后来任中大教务长)、陈恩、莫福生等师生都曾活跃其中。

作为校史展陈大纲负责人之一,曹天忠老师指出,校史研究和教育要从文献走向田野,才能为学校理解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提供借鉴与参考。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