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2019秋季会•笔谈篇(四)】落实三大建设,建设一流物理与天文学院

稿件来源:物理与天文学院 作者:林伟鹏 编辑:蒋静 发布日期:2019-10-10 阅读量:

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 林伟鹏教授

2015年以来,我校锐志改革,扬长处、补短板,已经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文理医工农艺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引入瞩目的成绩,正在稳步向国内高校第一方阵迈进。如何从增体量到保质量,已经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一个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要引发质变,需要事物内部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几年,中山大学通过改革,解决了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矛盾,但是,有些关键问题仍亟需解决。目前,中山大学面临的困境是,各种科研和办学指标中的“质”还有待提高,这已经成为学校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那么,如何促进质变呢?学校在最近的秋季工作会议中指出,搞好“三大建设”是关键抓手。

这几年中,学校积极推进“三大建设”,但收效不及期望。今年,学校领导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前对“三个面向”的理解不充分、不准确,使命担当方面存在差距,还没有把“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因此“三大建设”中“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的顺序错位,没有把“大项目”放在优先位置,而是片面强调“大平台”和“大团队”,认为建设好大平台和大团队,就能够申请到大项目,这导致“三大建设”目标不明确、导向有问题、落实不充分。中山大学想要成为举足轻重的“双一流”高校,必须做到“国家首先想到”,必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分忧、为国做事,为国家建设提供关键科学技术支持。我非常赞同学校在发展新时期对“三大建设”的新看法和新认识。

下面,就“三大建设”对学院发展的促进作用谈点心得体会。物理与天文学院成立于2015年9月,在学院成立之前,罗俊校长提出了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大科学工程计划(当时LIGO还没有公布探测到引力波的消息),目标定位高远,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抢占引力波空间探测的国际科学高地。发展是第一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了支持天琴计划的建设,学院积极引进人才,教学科研人员规模从10余人,迅速增长到现在的108人规模,其中专任教师60名,专职科研人员48名,初具规模。这是典型的“大项目”引领的“三大建设”,大团队和大平台服务于大项目:通过大项目的建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极大地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为“天琴计划”科研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天琴计划”平台建设获得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说,“天琴计划”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基石。

我相信,中山大学牢记使命担当,在转变“三大建设”发展思路、把服务国家摆在首位以后,必将在“双一流”高校建设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高、更远。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