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春季工作会议▪师生笔谈】授哲思于精微,立品德于胸膛

稿件来源:哲学系 作者:杨圣瑗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9-08-07 阅读量:

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杨圣瑗

今年4月20日至21日,学校以“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为主题召开春季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下一步要继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新时期铸魂工程、固本工程、强基工程、提效工程。所谓固本,是指加强新时期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师风师德的建设。我作为一名深入哲学课堂的本科生,想结合哲学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谈谈自己学习春季工作会议精神的感想。

“固本”之“本”,首先在于中大教师们的学术操守和学术追求。哲学系的专家学者们对于学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有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与情怀。从事哲学科研工作,不是那种见效甚快、可以立即投入生产生活实践的工作。系里的老师们坚信,哲学是一门对于人类社会非常有意义的学问,人们通过反思自己,觉察自身的局限性;通过深入研究哲学家的原著,认识到人类精神与思维的无限性。哲学系的教师,在哲学的学术研究上都有各自的见解与想法,正因如此,哲学学术工作才能在各类深邃的思想切磋中大放异彩。哲学系经常开展各种名家讲座,邀请校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哲学专家学者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交流。正是因为哲学系教师们对于学术研究的不懈努力,那些古老而晦涩的哲学文本才能以一种新鲜和通俗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也正因为教师们在学术上的不断探索,哲学才得以普及,并深入到大众生活中去;那些古老的思想才能融入新时代的血液重获新生,用来解决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社会伦理问题。

“固本”之“本”,在于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高中的应试教育突然迈进哲学的学术教育,再加之从前对于哲学的不了解,当时作为大一新生的我曾经认为哲学是一个远离生活、远在天边的学问,便难免会畏畏缩缩,信心不足。但是哲学系的老师们却十分理解我们焦虑和紧张的心情,在授课时以最浅易最有趣的方式来为我们作一个哲学的入门,将我们这些“门外汉”一步步引导进哲学的殿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天俊教授的哲学导论课,马老师非常幽默,在他的课堂里,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哲学家之间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变得更加明晰起来,同学们对于哲学的向往与热爱被进一步激发。老师们也非常乐意为同学解答问题,为了解答学生们的问题错过自己吃饭的时间是常有之事。老师们对于学生的关怀也令人动容,作为懵懂的少年,我们对于自身的未来与发展有着很多的疑惑与迷茫,无论是哲学系的书记、辅导员,还是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们,都很乐意倾听我们对于未来与人生的想法。最让我敬佩的是老师们的格局,那是一种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精神的弘扬为己任的格局。教授中国哲学的李长春教授在讲授古代哲学家时常常从侧面回答我们的困惑,当李老师讲到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候,我便意识到自己先前的视野和格局不免有些狭隘。当我将自己置身于天地万物之中,我具有了“天地之性”,这些琐琐碎碎的烦恼便不再困扰我。我的目光和格局也随之放大了,我意识到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自身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更要立志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将“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我们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固本”工程,更体现在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一番情怀上。4月底春季会议刚结束不久,哲学系便开展了“爝火不息——习之堂老讲义百种特展”主题展览活动。周春健教授是本次展览的创办人,他在展览前言如此写道:“‘讲义’一词,本指‘讲解经义之书’,后多指教师授课所编教材。古时授徒,常径以刊印之通行典籍用为讲义。近代以降,因钢笔之发明,而师者多手书之,生徒多笔记之。书写纵慢,态度从容;笔钞劳力,纸墨余香。晚近廿载至于今日,现代科技一日千里。放眼庠序之中,笔墨书写竟趋罕觏。讲堂之上,师者多幻灯展示,生徒惟手机拍影,便捷固然,却失切磨与温情。” 周春健老师展出晚清至建国后近百年间的讲义,以承载教育事业的老讲义为对象,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一番热诚与情怀。中山大学哲学系作为主办方表明,“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文化传播活动,更是一场教育教学活动。原本作为教学工具的老讲义,藉由这场展览重新焕发了教育功能。无论是大师钜子还是普通知识分子,这些讲义的主人们的家国情怀是别无二致的。无论是战乱年代的颠沛流离还是建国初期的筚路蓝缕,前贤们为了保存读书种子所付出的努力,为了国家的自立自强所作出的奉献,对当下而言有着极大的感召力度,足以扬天地之正气,发潜德之幽光。尽管老讲义的内容或许已跟不上知识迭代的脚步,但其中蕴藉的精神价值却是坚韧而高贵的,历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有些老讲义,因为时代的艰难、纸张的匮乏,甚至写在包装盒的内面,而字迹却还是如此工整,唤醒了广大教师内心深处对于教育事业的情怀,也促进了学生对于老师的感恩与理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老讲义体现了历代老师的默默奉献和无声润物,折射出师者的人文情怀。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之固本,师德之芬芳;授哲思于精微,立品德于胸膛;传教育之明炬,育明日之栋梁;弘时代之新貌,为中华之富强!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