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第17届中国·国际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暨首届卫生应急产业博览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科学救援 规范培训”为主题,交流国内外医学救援领域里的新成就、新进展,并推动空中医疗急救、心肺复苏等的规范培训。
会议现场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承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国际SOS总部、《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社等协办。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教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王莉莉,以及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急救与灾害医学会(WADEM)、全球复苏联盟(GRA)、国际SOS总部、美国心脏协会(AHA)、日本、德国、挪威、俄罗斯等国内外著名急救机构医学专家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近2000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医务人员、产业代表等参加论坛。
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何裕隆教授致欢迎词时指出,当前我国应急与医学救援的形势严峻,必须建立政府、市场、公众乃至志愿者多方联动、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现代医学救援体系,推动医学救援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何裕隆教授介绍,附属第七医院一个很重要的定位是国家级应急与灾难医学中心,目前已常态化开展移动医院的培训和演练,成为深圳市3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之一;此外,医院承接了广东省第二家、深圳唯一一家“移动医院”建设项目,也是国家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医院之一,是《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南方编辑部。未来将打造响应速度快、救治能力强的医学救援队伍。
中国工程院范维澄院士认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元社会的新一代公共安全科技,正在构建创新应急医学救援进程中开花结果、走向应用,科技、管理、文化三足鼎立支撑将编织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为韧性社会提供强大的公共安全保障。
李宗浩会长强调,开展心肺复苏心脏除颤等急救知识技术培训,“科学”和“规范”非常重要,培训的内容要来自权威杂志并获全球广泛认可,培训体系要相对健全、培训方式要基本统一。发达国家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是心肺复苏、心脏除颤的规范标准培训,及时在现场实施,同时建立了质量控制和评估体系。他希望,中国尽快建立自己的CPR-AED技术标准以及心脏骤停登记体系,从而推动心肺复苏、心脏除颤的普及,进而提高院前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