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节的广州,林木葱茂,鸟叫蝉鸣。6月22日上午,历史学系2019届毕业典礼暨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在南校园怀士堂举行。历史学系主任谢湜教授、党委书记龙波,导师代表,系友代表,2019届全体本、硕、博毕业生以及毕业生家长出席了典礼,共同见证这一喜悦时刻。
典礼现场
上午11时,学生与家长陆续步入小礼堂。此时,礼堂内的大屏幕上正播放着毕业生们精心制作的毕业短片,学生们往日在中大历史系学习生活的点滴片段再次浮现在大家眼前,温馨且难忘。随后,导师们身着红色导师袍,在热烈地掌声中入场。
毕业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正式拉开帷幕。龙波书记首先宣读了孙中山先生的毕业训词。随着“勖哉诸君,努力自强”的话音落下,全体毕业生“谨遵教诲”的回应霎时间响彻礼堂。随后,龙波书记又宣读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决定。
谢湜主任为博士毕业生拨穗
谢湜主任为硕士毕业生拨穗
在硕士、博士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和本科生学位证书颁发环节中,谢湜主任逐一为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拨穗授予学位。谢湜主任、江滢河副主任、范岱克老师、关晓红老师一起为本科生集体颁发学位证书。随后,龙波书记和81级系友代表朱延通分别为系友基金优秀毕业生奖和好榜样升学奖励金奖获得者颁奖。吴义雄教授分别向历史学系2019届研究生校友理事贾继航和本科生校友理事黄夏东颁发聘书。
吴义雄教授作为导师代表发表讲话
吴义雄教授作为导师代表发表讲话,他首先向在场的毕业生和家长表示祝贺,随后用孙中山先生曾经在怀士堂勉励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的赠言,鼓励大家肩负起责任,努力为社会做贡献,成为“真正成熟、有担当、有抱负、有独立人格的人”。吴义雄教授强调,我们要想做大事,就得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只有把小事做好了,才有可能做成具有影响力的大事。他还从历史学专业本身出发,劝勉毕业生要珍惜史学赋予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成为弘扬优秀的历史观念、向社会回馈正确的历史知识的人。
2016级硕士研究生汪舒桐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2015级本科生李正一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2016级硕士研究生汪舒桐、2015级本科生李正一分别代表研究生和本科生上台发言。汪舒桐在发言中首先代表全体毕业生对传道授业的恩师们表达了真挚的感谢,他回忆了在康乐园学习生活的点滴细节,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李正一则通过回忆学习生活片段,分享了对学问和对生活的思考。两人不约而同地提及了陈寅恪先生读书治学的名言,表示会在未来的生活中继承和发扬这种追求真理的宝贵精神。
谢湜主任致辞
谢湜主任最后致辞,他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十年前博士毕业时的轶事,启发大家凡事要缓事急做、急事缓做,才能严谨从容、冷静应对。他还强调要在当今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要终身坚持读书、思考和写作的习惯,方能建立起自我认同并且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据。最后,谢湜主任通过追忆当年带领学生前往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进行田野实践教学时与当地退休教师袁继章先生的点滴交往,向大家阐释了历史学这门学科的现实意义和学术追求,寄语大家要与诗书为友,与素心人相伴,怀揣感恩的心,奉献国家与社会。
典礼在悠扬校歌声中圆满落幕。又有一批学子即将离开康乐园的温暖怀抱,历史学系所蕴涵的坚毅朴拙、踏实勤奋的精神品质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位毕业学子的内心当中,正化为未来前进路上的不竭动力。祝愿每位毕业学子都能永葆初心,阔步前行!
【系主任寄语摘录】
人文学科的传承和开拓,通识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在新的时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大家能否沉下心来读书、工作,不轻言放弃和改变,专心致志做好每一件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事,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年轻的理想,满怀赤诚地去付出、去爱护、去奉献,可能关系到自我认同乃至安身立命的依据。
我也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胸怀更广阔的大地,走读世界文明史的波澜壮阔,思接千载,追抚古今,与诗书为友,与素心人相伴,怀揣感恩的心,奉献国家与社会。
【毕业生感言】
2019届世界史博士 杨韶杰:很幸运能够在郁郁葱葱、钟灵毓秀的康乐园度过我的博士生活。到了要离别的时刻,我想用感恩和期待两个词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感情。
感恩,是我最想对母校说的话。一方面,感恩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五年来,是诸位可敬又可爱的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教会了我如何更加严谨认真的治学、为人;这五年来,是身边每一位同学的帮助和信任,让我能够更加平和乐观地面对学业中的苦与乐。这五年来,是众多行政人员、宿舍管理员、餐厅师傅、校车师傅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在中大这个大家庭中的生活更加的便利和温暖。另一方面,感恩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那四季常青的草坪上,在那安静、庄重的红楼里,在那陈寅恪故居里,无处不让人感受着中大的气质。每日浸润于这样的人文环境里,不用高声传颂、不用刻意模仿,母校所蕴含的精神气质都早已化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期待,是另一个我对母校想表达的话语。过去的五年,我见证了母校的改革和发展,感受到了学校的迅速进步,期待并祝福母校在未来的变革中越来越好。
2019届中国史博士 徐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五年前初入中山大学康乐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却要收拾行囊挥手告别。五年,放诸人生或许只是一个小片段。但在中山大学求学的五年,却是极为充实的五年。受历史学系严谨学风的熏陶,耳濡目染导师的金针度人,使自己具备了扎实的学术素养。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所涵养的学风,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即将毕业踏上新的征程,定将用这五年所学所思所得,“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做一名具有“德才兼备”,怀有“家国情怀”的中大人。
2019届中国史硕士 慈琪:在广州今年是第十个年头了,从17岁到27岁,我的青春,学业,家庭都在此融合。不会忘记夏风长久的绿荫道,雨雾迷蒙的南草坪,庄静肃穆的康园建筑和中轴线上默默凝望的中山先生。这是我第一次独立生活开始的地方,中大里的老师、同学、花鸟草木对我而言都有极特殊的意义:见证,教导,陪伴,守护。
我的本科时代在博雅学院度过,2009年成立的博雅学院,到今天已满十周年。2013年,我以历史学学士的身份毕业,进入中大历史系,继续探索故纸堆中的旧故事。我庆幸十年来老师们一直鼓励我做喜欢的事情,做一个善良、有能力且自由的人。在毕业前夕,意外的生活动荡一度让我无所适从,也是老师和同学助我走过半年艰难的旅程。6月22日,历史学系毕业典礼,博雅十周年校友会——这是离别和重逢交织的时刻。我会怀念那些熟悉的人,也期待迈出校门,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早日变得强大有力。像学校和老师曾经无私无限地帮助我一样,去反哺母校,去帮助更年轻的人。
2019届世界史硕士 麦殷闻:自2012年9月进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学习以来,倏忽已过七年。七年来,我的知识日渐增长,思想逐渐成熟,学术能力逐步提高,同时亦见证着母校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欣喜的变化。
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幸遇历史学系诸位老师,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教学模式授业解惑,让我收获丰富的知识,深切体会到钻研史学的乐趣。老师们的教学方式或严厉,或幽默,或认真,然无不期望学生知识扎实,学有所得。同时,中山大学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同学之间坦诚和睦、互帮互助的生活氛围,亦为大学生活平添许多色彩。在中山大学的七年时光中,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师,认识的每一位友人,参加的每一次活动,阅读的每一本书籍,皆为求学路上的珍贵记忆,应当时刻铭记在心。
七年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与观念进步,不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各界,对于大学学生的要求与期盼已然不同于往日,大学毕业生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更为重大。身为中大学子,在即将离开母校之时,更应不忘初心,时刻身怀服务社会之心,报效祖国之志,以求无愧于母校的培养与老师们的教导。
2019届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 张子旭: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两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涯也即将告一段落。两载春秋,看似花开花落,平淡无奇,却是我人生至今最为充实宝贵的一段岁月。
历经考研的艰辛与不易,在目标和初心的指引下,使我更加珍视专业深造的机会。研究生的学习于我而言,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有能力的提升。因此,无论是研一在系里从事兼职辅导员工作,还是出于文博专业的实践导向,积极参与导师负责的博物馆展览策划项目以及认真对待博物馆专业实习事宜,均让我在实际历练中,不断成熟、成长。
两年时光,确有付出,也实有收获。付出的是时间和精力,收获的却不止知识和能力,还有逐梦路上师友的支持和感动,有些言语、有些举动,看似微不足道,却是我前行道路上强劲的一股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我将带着对专业的热爱,对母校的恩怀,继续挥洒青春的激情,书写无悔的人生!
2019届中国史硕士 贾继航:来康乐园求学三年,在历史学系度过了三个寒暑,如今终于到了离别的时候了。感谢中大为我们筑好了梦想的平台,让我们顺利地滑行起飞;感谢历史学系的老师们传道授业,呵护我们的成长。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选择历史,终身无悔。祝福三年里遇到的每一个老师和同学,谢谢你们。一切恍如昨日,再看一眼陈寅恪先生的铜像,我们真的要走了。愿你们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