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传播与设计学院2019年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在学院小礼堂举行。学院研究生导师出席仪式,并为今年毕业的近100名研究生颁授学位。全体院领导、学院部分师生与远道而来的毕业生家长共同见证了这一庄重而又温馨的时刻。学位授予仪式由钟智锦教授主持。
主礼教授
伴随着庄严的校歌,20多位主礼教授身着深红色导师袍入场,毕业生们起立致敬,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随后钟智锦教授宣读孙中山先生毕业训词,全体毕业生起立聆听并齐声回应“谨遵教诲”。钟智锦教授还宣读了中山大学关于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决定,并恭请导师们为学位获得者颁授学位。
导师为毕业生拨穗
导师与毕业生温情相拥
传播与设计学院的研究生导师们为学位获得者逐一拨穗、颁授毕业纪念册。身着学位服的研究生们依次上台受礼,并和导师合影留念。导师与研究生热情拥抱,不少学生眼中闪烁着泪花。面对毕业后即将奔向五湖四海、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学生们,导师们无不流露出由衷的感动与自豪,师生间深厚的情谊与临别的不舍之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
张志安教授致辞
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在仪式上致辞。他指出,研究生阶段的求学深造的时光值得珍惜,大家要保持自我更新的人生动力、保持自我学习的生命激情、保持自我反思的心灵力量,在未来的收获中不断迎来更加开阔的人生格局。他寄语毕业生,第一,要认识和把握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这种认识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我们接受了相对完整的社会科学教育后拥有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洞察能力。第二,要保持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成才目标。“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这十二字培养目标,其实是非常高远的人生成才目标,它是中大人砥砺自我、追求进步的重要基因,它是舍我其谁、全力以赴的不竭动力,它是舍得放下、功不在我的境界……它是视野和格局。我们需要不断打开自己的视野和境界,让自己变成既“接地气”又更“大气”的人。第三,要享受持续反思中更加开阔的心灵自由。反思,可以让我们心灵更加自由。比如,规避物质性的诱惑,放下工具性的欲望,减少世俗性的选择,保持开放性的思考。我的真切感受是,反思需要你放下自己、需要你告别舒适、需要你保持谦卑和自省,反思可以让你逐渐“脱俗”。第四,坚守一生无悔做大事的矢志追求。孙中山先生讲的“做大事”,是我来这所大学教书后很受触动的观点,不是做大官——当然,不是反对做官,而是不要都以此为志——而是做大事,做每个人人生坚定选择、可以做成的大事。这种追求背后,必然是超越个体和家庭的目标感,超越活在当下的满足感,有放眼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奉献社会的追求。最后,张志安教授提议,让同学们一起起立,向今天到场的家长们鼓掌致谢,感谢他们对大家永远的支持和陪伴。老师们暂时送大家到这一段,但老师们的目光将永远伴随同学们走出校园的成长和成才。
陶建杰教授发表讲话
作为研究生导师代表,陶建杰教授向毕业生表示祝贺并送上三个关键词作为“最后一课”:首先是“心态”,心态关乎职业、关乎生活、关乎未来,没有好心态,不论做什么工作都会遇到巨大的挑战;其次是“战略”,强调要制定好战略,规划好人生,少走弯路;第三是“实力”,要让自己有不可替代性,勉励大家不断学习,抓住磨炼培养自己的机会,提升自己的实力;最后,他祝愿大家“此去前程似锦,归来仍是少年”。
仪式结束,全场起立
在全体高唱《中山大学校歌》的动人歌声中,传播与设计学院学位授予仪式圆满落幕。这场仪式,既充满庄重的仪式感,又葆有浓浓的师生情。在这里,又一批优秀的中大传设学子踏上人生的新征程,祝愿他们鹏程万里,不负自己的理想与韶光!
导师感言
周懿瑾副教授:今天走进小礼堂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是庄重感、仪式感,我的许多学生向我表示,他们在上台前甚至抑制不住激动情绪而流泪。 以往在南校梁銶琚堂举办的学位授予仪式,我们导师群体坐在台下作为“背景”参与这场庄重的仪式,而如今我们却可以上台为自己的学生拨穗,这种感觉真的很棒!当我坐在前排看到每个导师与自己的学生互动的场景,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一位导师上台时,面对自己的学生们,眼中流露出真挚的、慈祥的目光,这种感受还是非常不一样的。这场学位授予仪式引起学生、老师群体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他们情感沟通的纽带,我也希望这条感情的“纽带”在传设人之间一直延续下去。
林功成副教授:今年我们院的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由研究生的导师为其授予学位,更加具有了不一样的意义。相对来说,学生与自己的导师之间会更加地亲密,所以这场仪式是更加独特、有意义的。如我今天所看到的,现场氛围庄重而不失融洽。最后,希望这场仪式能给毕业生们带来最美好的回忆,同时他们也能永远铭记并热爱自己的母院!
毕业生感言
2017级新闻传播学硕士 李霭莹:学生时代就这样结束了,在大学城待了六年,终于要和我的阿具、汉江园、东北烧烤说再见了。不舍始终是毕业季的主旋律,我不怕和青春道别,因为我还年轻;我也不怕和中大道别,因为我的校园卡还可以拿回来吃饭,我最怕和老师、朋友说再见。今后江湖再见,各自珍重。我的导师张志安老师两年来用学术知识和生活哲理对我们谆谆教诲,他教我保持反思,保持学习,够我受用一生。愿学弟学妹们认真过好每一天,要对得住自己在中大学习的每一秒。
2017级新闻传播学硕士 潘奕宇:就像Grossberg说的那样,理论要回归到个体身上;传设两年的硕士课程与自主下田让我明白,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教会我何种具体知识,还包括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和温度。传播与设计学院之于学界、于业界皆有其独特的魅力。期待强调“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教育理念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能够走出最适合自己的路,能够培养更多的人才。师弟师妹们除了重视方法论的学习与培养,也应主动把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扎根到日常生活中。
2017级新闻传播学硕士 晏英豪:时间过得真的很快,不知不觉在学院度过了6年的时间,18岁到24岁,人生中最青春的一段时光过去了。不舍这一路上遇见的每一个人,老师、同学、朋友,他们带给我的知识、快乐和温暖构成了这段人生时光中最美好的回忆,且这段时光中的感受是不可再复制的。感谢我的母亲,即使远在千里,也时刻挂念着我,希望我将来能有理想的收入,给妈妈更好的生活;希望学校能够实现远大的建设目标,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帮助,感谢学院的楼管阿姨、保安大叔、行政老师和授课老师,感谢你们为了我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最后谢谢我的导师李艳红教授,感谢艳红对我毕业论文的悉心指导,她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体会到一个作为一名学者的涵养,也教会我如何纯粹地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希望学弟学妹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度过你们人生中最独一无二的一段时光,享受自由带来的快乐,也能在自由中收获自己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