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余学科联手成功施救一名突发心内膜炎外国患者

稿件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作者: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蒋静 发布日期:2019-05-29 阅读量:

近日,一名在广州工作生活的外国患者Michael Horvath突发心内膜炎,短时间内病情急转直下,5个脏器接连衰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心内科、CCU、MICU、麻醉科、急诊科、呼吸科、口腔科、医学影像科、超声科、体外循环科、输血科等十几个学科的30多名专家紧密合作成功挽救了这位多脏器衰竭患者,使其凶险病情化险为夷。

在第一次针对这名患者的全院MDT会诊讨论中,肖海鹏院长、谢灿茂教授、董吁钢教授等出席讨论会议并作了指导。参与会诊的各专科专家一致认为,由于心功能不全导致了多脏器功能衰竭,但病因方面仍未十分明确,还是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治疗。然而,患者病情并未好转,却急转直下,5个系统脏器功能不全,感染不受控,出现了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

医院心外科、心内科、心内重症监护室等十几个科室的专家们进行了第二次MDT讨论。结合病史,患者曾经有过口腔方面的疾患,专家认为造成患者严重病情的罪魁祸首,很大可能性就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简称IE)。据了解,IE在心血管专科领域是一种比较凶险的疾病,涉及到瓣膜结构毁损的IE,若不及时进行手术,病人死亡率高达30%~50%。因此,专家当即拍板,进行急诊手术。随后,10几个专科如同链条上各个齿轮迅速而高效的运转了起来。

手术中,专家发现患者的房间隔上有一个天生的“卵圆孔”,这个小孔本应在出生之后闭掉,但是它没有,这造成了某些情况下,右心系统的血液以及一些感染源可以通过这个小孔进入左房,继而开始破坏二尖瓣。随着房间隔的打开,患者的二尖瓣结构暴露出来,瓣叶之间出现了细小的本不该存在的赘生物,其中一些甚至将原来瓣膜的腱索都吃断了。至此,患者正式被确诊IE。

接下来,医生清除赘生物和毁损瓣叶腱索,保留其余的健康瓣膜结构,进行人工瓣膜置换。不到1小时,心内操作完成。随着左心房排气、关闭,主动脉处的阻断钳开放,很快患者的心脏重新跳动了起来。术后一周,患者从无比凶险的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恢复过来,顺利转出了ICU。入院两周,患者经历了九死一生回到心脏外科病房,走上了康复之路。

5月27日,患者拿着一封感谢信来到医生办公室,向所有救治过他的医护人员表达感激:“很开心,很幸运,我还活着。谢谢中国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