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华口腔医学院教授、院长程斌的话来说,走上口腔医学这一专业道路,“纯粹是命运的安排”。1981年,高中毕业前的程斌决定填报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两项志愿,最后,他被口腔医学专业录取。一晃三十余年,当年走上讲台会“紧张得出一身汗”的程斌,如今已桃李满园。
无惧挑战 从一个讲台到另一个讲台
1987年,很多医学生到了国外,而下乡后回调的“老三届”医学生,又因为年纪颇大,不再适于承担教学任务,医学院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半是时代需求,半是内心驱动,刚本科毕业的程斌就这样踏上了讲台,而台下的学生,其实都是仅比他小两年的师弟师妹,“几个月前我们还在一起上课,几个月后,我就成了老师,要像模像样地去讲课了。”
当时,程斌负责的是临床技能训练课。没有PPT,没有投影仪,程斌在每节课之前,都会在备课时准备好当堂的重点、难点内容,在课堂上,一笔一划地进行板书。不过,尽管在课前做足了“功课”,第一次以老师身份出现在师弟师妹面前,程斌难免还是有点紧张。他笑着回忆起当时的体验:“全身是汗,讲完一节,声音都在发抖。”
如今,从教已三十多年的程斌在教学方面成果丰硕,近年来更是紧跟“时代潮流”,从“线下讲台”走到“线上讲台”,先后参与了视频公开课《口腔黏膜病学》及人民卫生出版社慕课课程的拍摄。网络课程的录制,给他带来了新的挑战。与传统课堂不同,网络课程更考验老师的教学能力,由于难以与学生即场互动,要求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充分吸引学生,把知识讲清楚、讲透彻。
而在程斌看来,网络课程的录制,除了要在梳理知识要点、讲授课程内容等方面下功夫,还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表演天分”。通过镜头,教师的面部表情、视线方向等细节都会被放大,甚至影响网络授课的质量,而授课老师的眼神、手势等细节,都需要一一斟酌。“一个眼神不对都要重拍的。”回想起自己的拍摄经历,程斌一语道出当中的苦乐:“两节课其实就是八十分钟,但我们拍了整整半天。精益求精的过程虽苦,但最后的成果也让人满意,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面对不同时代的教学挑战,程斌都迎难而上,推动他不断向前的是“时代的需求”与“内心的驱动”,曾经有一位老教授跟他说过,“一位好老师就是要把书读薄,再用适当且有效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程斌看来,教书育人,凝练并传授知识,其实也是文化传承,无论面对传统课堂还是网络课程,程斌一直并努力践行着师者的使命。
与时俱进 全方位培养学子实践能力
从传统课堂到网络授课,程斌攻克了教学上的种种挑战。而身为院长的他,还承担着更多完善学院培养体系的责任。学生培养的千头万绪,程斌认为,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实践”。“实践,是医学教和学的核心”程斌说:“为什么许多人看病都喜欢找老专家,因为感觉他们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着力打造广东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国内率先引进MOOG Simodont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这一系统可模拟多种牙科病损情况,为“练手”的学生提供逼真的反馈,通过治疗“虚拟患者”,锻炼口腔医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除此之外,程斌还基于学院、医院一体的优势,牵头建设了远程教学直播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学生坐在教室里,就能观摩学习医院中的临床手术。
其实,“重实践”是中大医科培养的传统。早在1996年,光华口腔医学院就传承了中山医的“三早”教育理念,即“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病人、早期接触科研”,并延续至今。传承“三早”理念,贯彻落实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口腔医学专业特点,程斌带领着学院,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口腔医学临床科学家为目标,打破原有“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将口腔专业课程全面渗透至五个学年,形成五年一贯的口腔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成效显著。
同时,为了保证学生临床实习的质量,光华口腔医学院还给科主任们定下了“每周至少带教一天”的规定。这一传统由程斌自己担任科主任时创立,一晃二十余年,“放手不放眼”,在给予学生实践机会的同时对其保持关注、及时指导,一直是光华口腔医学院带教主任们的原则。
宽严相济 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
“在学习和研究方面我还是很严格的,但在平时的生活里应该还是比较随和的吧。”谈起自己和学生间的相处,程斌笑道。至今,程斌已指导过五十余位研究生,其中,“成长得很快、也很好”的陶小安,可谓其得意门生。在程斌眼里,陶小安是“凭借着内心的驱动去学习”的代表。需要健康人的血液样本作为实验对照,他便抽取自己的;研究遇到瓶颈,多方求助无果,他便默默探索三个多月,直到找出办法为止。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学生,也曾遭遇过程斌毫不客气的“批评”。
2002年,陶小安本科毕业,考入光华口腔医学院,成为了程斌的研究生。“那时不懂科研,对待学习也比较松弛。”他回忆道。当时,程斌要求几位已经入学三个月的研究生阅读两篇英文文献,而陶小安却只读了两篇中文的。“老师就在组里提出来了。他说,大家来的地方不一样、基础不一样。但是,到了中大,不管你的出身怎么样、基础怎么样,都要按照中大的要求去把事情做好。”陶小安回忆道。
“遇到没什么动力的学生,当然是要聊一聊,激发一下他的斗志啦。”对于自己的“严师”形象,程斌这样补充。“人生的道路很开阔,我们严格要求学生,但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程斌说,“在他们的学习和职业生涯里,我们尽好老师的职责,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其实很重要”
在行动上,程斌仍然秉持着一贯以来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作为教师,自称“对图书馆有特殊情结的老人家”的他,亲自带学生到图书馆,“教他们怎么看书、怎么查资料”;作为学者,参与了多部规划教材的编写的他始终强调着作为编者的责任:“给到学生的教材,要做到百分百正确。我们必须去学习、去凝练。”;作为院长,为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他在学院内始终坚持推行着由“领导听课、督导听课、专家听课”三方面组成的听课制度。在开学第一周,程斌便走进课堂旁听,大到课件质量、课堂互动,小到教师讲课的语气,领带有没有打好,都是程斌评价课堂水平的着眼点——“我是不会客气的。”程斌说。
陶小安还记得当初那个让他困顿了三个月的实验课题。经历漫长的探索与数不清的尝试,最终成功测得数据后,陶小安喜不自已:“当时太兴奋了,想着做了那么终于做出来了,‘老板’肯定也很高兴。”他马上打电话给程斌报喜。“老师只说了三个字,‘祝贺你’。但听得出他很也很激动。”而当时其实正是晚上十点。“我知道他一定也是在守着的。是很晚了,但他也一定会回复你。”他说,“对我们,他始终是一个‘严父’,关爱我们的‘严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