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启“育人·传承”系列访谈活动,活动旨在记录、宣传我校思政课的优良传统,激发思政课教师队伍使命感、光荣感,探索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新举措、新路径。
3月27日上午,院长林进平、党委书记郑哲、党委副书记郭予填、辅导员余丽贤老师及理论社团学习会学生代表一行专程登门,访谈离休教师张孝宜教授。
张孝宜教授结合自己从教40余年的经历,她强调,党中央召开这样面向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她围绕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项要求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谈自己的认识体会。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通过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
张孝宜教授深情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沿革。在谈到中山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情况时,张教授回忆起从1986年到中大德育所工作后,在中大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点点滴滴。通过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困惑,精心准备理论观点、现实案例,自编教材,借助当时负责学生工作的政工干部作为授课教师,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受到广大学生和上级部门的肯定与好评。九十年代初,学校党委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部,以“一部两制”方式,将分散在各系的政治理论教师集中起来,探索“两课”整合;同时,学校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并入理论课部,为后来1998年我校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奠定了基础。她总结自己的教学理念,主要有四点:一是真信,保持饱满的热情;二是热爱,引导帮助人生成长期的学生;三是联系两个“实际”,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思考问题的实际;四是创新,不断创新授课方式和方法,与时俱进。
最后张孝宜教授寄语青年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来了春天,要不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不负时代、砥砺前行,力争取得更加丰硕的育人成果。
据悉,此次访谈张孝宜教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而开展的“育人·传承”系列访谈活动首期。学院将继续深入访谈思政课教师代表,凝练务实管用举措,营造浓厚育人氛围。
附:张孝宜教授简介
张孝宜,女,1934年2月出生,北京人,中山大学离休思政课教师。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青年工作队。南下至武汉后,转入地方,先后在青年团武汉市委、武汉市干部学校、中共武汉市江汉区委工作。1956年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1960年本科毕业,先后在中山医学院、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从事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1999年离休。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秉持着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和学生思想的实际理念,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良好效果,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言传身教,努力做青年学生的引路人。曾主持和参加国家、教育部、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主编教育部思政司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系列教材之一《人生观通论》、主持并编写《人生观理论与实践》《德育一体化研究》《新世纪高校政治理论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索》和《古今人生路~典型人生九十例》等多本著作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