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之际,21日,我校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广东省重点智库)联合举办“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我校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教授出席座谈会,会议由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符正平教授主持。《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30余家中央和地方媒体与会进行了访谈。
座谈会现场
会上,副校长李善民,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符正平教授、副院长李胜兰教授,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李立勋教授,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袁持平教授、张光南教授分别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立意、空间布局、合作发展平台等角度对《纲要》进行解读,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善民副校长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与雄安新区一样都是千年大计,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这个千年大计的核心任务,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是这一定位的具体要求,大湾区科技创新需提升原始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在促进创新要素便捷流动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发力。
符正平教授认为,合作发展平台的功能是从点上集中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实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突破。他专门解读《纲要》有关前海、南沙、横琴的内容。袁持平教授专门对落马洲河套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作解读,提出构建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体系,打破港深制度软环境落差,深化科技合作等对策建议。
李胜兰教授指出,《纲要》有三个亮点,体现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运作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湾区发展,粤港澳携手共建开放型经济体。张光南教授则认为,《纲要》内容丰富,体现了广度、深度、高度、温度的兼容,政策措施更加凸显“以人民为中心”、“惠商又惠民”的理念。
李立勋教授从空间规划的角度作专业解读,他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在空间组织上呈现多中心、多层级、多功能、高度联系的网络体系四大特征,在空间关系导向上突出带动性、分工协同、均衡发展,并对未来的空间格局发展趋势作出相关研判。
最后,与会媒体记者就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要素集聚、生态环境建设及医疗、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前景等问题进行提问,与会专家进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