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了我校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这标志着我校自主发起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实施迈进新阶段。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建成后将为我国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提供系统完整、精细可控的模拟环境和全新研究手段,成为国际一流的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中心。
2017年深圳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依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三五”建设规划,制订了《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我校提出建设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是我校牵头的第一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广东省首个自主提出、自主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选址在我校深圳校区,建设总投资预算约为11亿元。该设施将主要建设空间复杂环境模拟系统、超高精度惯性基准模拟系统、长基线激光干涉测量模拟系统和数值仿真与数据应用系统等,旨在解决空间引力波探测中高精度惯性基准、超远距离星间测距、空间复杂环境影响的精确评估、多自由度编队协同控制等难题,为今后国家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储备技术,推动基础物理、天文学、宇宙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
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的建设及运行,将提升我国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领域基础研究的引领作用,推动高精尖技术装备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科技制高点,助力推进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发展,带动一批对国民经济和国家战略需求有重要价值的关键技术的自主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效益。同时,装置将有利于推动深圳市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融合化、集聚化、智能化发展,增强深圳市和广东省科技创新基础、丰富高新技术储备、扩大关键核心技术、广泛吸引高科技人才。未来,我校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将与周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集群效应,共同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中山大学于上世纪70年代成为了我国最早开展引力波探测研究的单位之一。罗俊院士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基础引力实验研究,于本世纪初开始空间引力波探测中的空间惯性传感器和星间激光干涉测量两大核心技术研究,目前部分技术已经通过了多次在轨飞行试验验证。到现在为止,我校天琴中心核心团队72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15人,副教授或副研究员20人,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24人等。
“天琴计划”自2014年提出以来备受国内外关注,2014至2016年期间,先后召开四次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科学任务研讨会。此次批复建设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是“天琴计划”实施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未来我们将协同国内外优势研究力量,共同推进装置的建设。为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条件,充分发挥设施效益,地面模拟装置将秉承“开放、共享、合作”的理念,建成后将面向国内外用户实施全面开放共享,吸引全世界高水平用户参与研究,汇聚、引进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形成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高地,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创新能力及科学潜力。目前,国际上已有欧盟、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专家表达了积极参与合作的兴趣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