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戚发轫院士、马世俊研究员主讲航空航天学院前沿讲座

稿件来源:航空航天学院 作者:航空航天学院 编辑:徐津阳 发布日期:2018-06-14 阅读量:

6月11日晚,航空航天学院前沿讲座第6期在东校园行政中心开讲,邀请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戚发轫院士和马世俊研究员,为中大师生讲授“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专题报告。

戚发轫院士做主题报告

戚发轫院士的报告介绍了“天”的重要性与宝贵的空间资源,并向师生们指出了中国成为航天大国的三个标志:“进入”、“利用”和“控制”太空的能力。通过东方红一号上天、电视信号传输的变迁、北斗导航卫星等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戚院士介绍了中国航天史上很多个重要的里程碑,使师生们为国家的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也对中国未来能从航天大国变为航天强国充满期待。戚院士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首个航天日的重要指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鼓励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同学们好好学习航天知识,祖国未来的航天事业要“自力更生”,决不能受制于人。同时,戚院士希望同学们在国家有需要的特殊时刻,要有奉献与奋斗精神,成为“立志做大事”的中大学子。

马世俊研究员做主题报告

马世俊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我国遥感卫星的研发情况,回忆了从1974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失败到后来的成功并一步步改进,到80年代的传输型遥感卫星,再到现在的高分工程卫星的发展历史,指出了中国虽然在图像分辨率方面已逐渐靠近世界顶尖水平,但在图像质量方向还与世界一流水平有差距,需要继续努力。而在海洋卫星方面,很多先进技术已与世界水平相当。马世俊研究院还提到了中山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共建的空间联合技术实验室,期待双方、尤其是中山大学的师生,借助区位与资源利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与创新优势,在国家卫星制造与应用方面发挥力量,助力祖国航天强国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两位专家的演讲让现场师生受益匪浅,掌声不断。报告结束后,两位专家还与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主讲嘉宾介绍

戚发轫: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1933年出生于辽宁省复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工作,曾任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奖,2003年获“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的“技术科学奖”。2016年被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世俊:研究员。出生于1945年6月,曾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国家863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问,多颗卫星总指挥和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工程总设计师。现任高分二号卫星、高分七号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工程总设计师。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获总装备部“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总装备部、国家人事部、国防科工委“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工程建设及对外合作中突出贡献奖”;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编《宇航技术概论》等多项著作,发表论文多篇。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