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4日至26日,第二届引力波与重元素合成交叉科学问题研讨会——大科学装置的研究机遇在珠海校区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和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等三十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2018引力波与重元素合成交叉科学问题研讨会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物理与天文学院何振辉教授代表学院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并介绍了中山大学天文学发展的历史,以及学院的发展规划。应组委会成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柳卫平副院长的邀请,马普地外物理所Roland Diehl教授作了题为“源于引力波GW170817的γ射线爆”的报告;东京大学梶野敏贵教授作了 “中子星并合与超新星r-过程核合成研究进展及其对核物理影响”的报告。中山大学天琴引力物理研究中心胡一鸣副教授作了“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介绍”的专题报告。专家学者从引力波测量与电磁对应体的天文观测,双中子星并合与重元素核合成,基于大科学装置的核天体物理、核数据测量,以及致密星与对称能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和讨论。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林伟鹏教授、谭柏轩副教授与马普地外物理所的Roland Diehl教授就双方在天体物理方面潜在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与其他参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互动交流。会议期间,参会代表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中山大学天琴引力物理研究中心,观摩了天琴中心载荷研究基地:山洞实验室、山顶激光测距台站和科研综合楼等在建设施,并就可开展的合作进行讨论。此次会议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召开,有利于提高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以及物理与天文学院的知名度,对于人才引进也有积极宣传作用。
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GW170817及其电磁对应体的观测发现,开启了多信使天文学的一个新时代。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2002年在《发现》杂志上,提出了本世纪待解决的11个重大物理问题,其中“从铁到铀的元素是如何产生的?”位列第三。模型估计GW170817并合抛射出约1%太阳质量的物质,抛射过程中部分物质经核合成生成了比铁还重的元素,直接证实了双中子星并合事件是宇宙中超重元素的起源之一。此次研讨会将更好地推进基于国内大科学装置的核天体物理、核数据测量、引力波及其电磁对应体探测前沿交叉问题的研究,加强领域内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最终将可靠的核物理输入量、核天体物理理论模型和天文观测数据相结合,以探索和解决宇宙中重元素的起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