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管理学院李广众教授主持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在京举行开题报告会

稿件来源:管理学院 作者:管理学院 编辑:徐津阳 发布日期:2018-04-23 阅读量:

2018年4月15日,由管理学院李广众教授主持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健全金融协调监管体系研究: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视角”开题报告会在北京广州大厦举行。会议深入讨论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框架和主要内容,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

原广东省副省长、中山大学高级金融研究院名誉院长陈云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我校副校长李善民、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汪寿阳、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郑红亮、中央财大经济学院校长助理李涛、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熊熊等主要专家应邀出席了会议。

陈云贤教授致开幕辞

原广东省副省长、中山大学高级金融研究院名誉院长陈云贤教授在开幕辞中指出,党的十九大对金融改革稳定和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今天的开题报告会非常及时,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有益探索。

项目首席专家李广众教授汇报项目申报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项目首席专家李广众教授代表课题组汇报了项目申报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李广众教授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的政策导向。在指出了金融危机后现有英美监管模式存在优缺点的基础上,李广众教授认为当今金融创新的过度化以及合约的复杂化,造成了市场风险分布状态的系统性失衡,并与在座的专家探讨了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的形成逻辑以及它们与系统性风险的关联。最后,李广众教授阐述了项目子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做了深入说明。

在报告会专家建议阶段,中国银保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首先发言,指出金融监管应该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同时适当借鉴外国的经验模式,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监管模式,才是最优的模式。他强调监管的目的不仅仅是防范风险,还应该要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激发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内生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强调,不能把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割裂开来,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又要鼓励创新。他还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监管人才的流失,提高监管效率。课题组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结合自身在公司治理研究的优势考虑监管部门的激励相容问题。

《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郑红亮认为,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风险防范是监管的核心,要善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金融风险的规律,同时不能忽视外部冲击对金融风险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指出,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金融系统自带的和累积的,二是外部的冲击,包括中国宏观经济的挤压效应和外国相关政策的溢出效应,并就技术性的操作方面对课题组提出自己的意见。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汪寿阳强调,要重视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多元性和研究科学的独立性。学术研究要多拓宽国际视野,扩大研究成果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汪院长以中美贸易战为例,阐述了学术研究如何应用到具体问题的操作方法,并表示要重视研究的政策性意义。

中央财大经济学院李涛教授指出,不能忽视对金融风险的主观和客观的认识过程,要重视从客观存在到主观认识的衔接。尽管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经济个体在主观上可能无法认识,因此要加强对主观风险认知的研究。此外,还要重视监管层面上人才流失的问题。

天津大学熊熊教授指出,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金融风险的分析,利用一些开源的数据广泛搜集信息。他指出金融风险的监管重点是要界定好监管的范围和机构的职责。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代表中山大学对参会专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对于课题研究,李善民教授强调未来的研究要立足学理和尊重规律,有针对性地聚焦于某几个方面。在全面研究不同国家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之上,扎根中国实际,坚持党在金融监管中的领导地位。

最后,陈云贤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研究的重点是金融监管协调,包括金融政策的协调、监管机构的协调、宏观和微观审慎的协调、金融监管的纵向协调、国际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与会专家均表示,项目论证扎实、资料丰富,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并指出项目将来的研究要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项目首席专家李广众教授与课题组主要成员朱书尚教授、李杰教授、汪建成副教授、张俊生副教授对与会专家领导的发言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课题组将会化压力为动力,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此次大会圆满落幕。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