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

——中山大学第23期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开展理论学习课程

稿件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 作者:党委学生工作部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8-04-19 阅读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4月14日,中山大学第23期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在广州校区南校园开展理论学习课程,邀请钟明华教授、马天俊教授、詹小美教授和郭文亮教授等四位专家学者分别讲授了主题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导引”“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中国反腐斗争新成果与新动向”的精品课程。

钟明华教授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主题,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详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结合我国实际,钟明华教授指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和底气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创新成果,而如何将中国故事、中国发展经验与世界接轨,产生广泛而巨大的世界影响,是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思维。另外,钟明华教授还分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时代主题和使命,一是探讨和研究21世纪资本运作的逻辑,二是研究历史规律和唯物史观在21世纪新的变化,三是关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马天俊教授以“《资本论》导引”为主题,从历史与未来两个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理论的效应和意义。马天俊教授通过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指出,马克思敏锐地意识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时期对宗教的批判、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争取,发展到后期形成了系统的政治经济批判理论、辩证法思想以及自由人联合体的蓝图构思,刻画了共产主义阶段人类所能达到的自由理想——Dixi et salvavi animam meam(我已经说了,我也已经拯救了我的灵魂)。对自由的追求是永恒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未来道路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詹小美教授以“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为主题,从三个层面论述了文化、民族与文化认同,政治、国家与国家认同,国家认同的文化固基理念。詹小美教授首先系统阐释了文化、民族与族群的概念,指出民族认同源于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本质特征和精髓是“和”与“合”,文化命运的背后是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走向,因而要注重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其次,用详实的历史事件和时事政治来佐证国家认同的文化固基的本质要求。最后,詹小美教授指出,国家认同的文化固基始于认同的分层,承藉于认同的延伸,要从情感认同经利益认同向价值认同延伸,从文化—民族认同经政治—国家认同向政党—道路认同延伸。

郭文亮教授以“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中国反腐败斗争新成果与新动向”为主题,讲解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情况。郭文亮教授首先指出目前我国权力腐败的形势依然严峻,并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角度深刻分析了权力腐败发生的原因。其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和深度空前加大,纪检监察机制改革与创新突出了制度反腐败的特色,党中央修订的一系列重要党纪党规条例推动了反腐败斗争制度化和常态化。最后,郭文亮教授分析了十九大以后反腐败斗争的新动向,并提出了深化反腐败斗争的新对策,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反腐败斗争顶层设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反腐制度建设,在制度反腐的基础上重视文化反腐,同时也要重视反腐新技术的应用。

课后,马研班学员领取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节选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山大学第22期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学员读书报告选编》《中山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学员手册》等学习资料。学员背着沉甸甸的书包,结合一天所学所悟,感慨到:“这就是知识的重量!”

马研班学员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有机会在课堂上听取专家学者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积极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