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广东省重点智库)与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举办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1+N’模式的制度创新及实现路径研究”开题报告会。会议邀请来自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广州南沙自贸片区、中国生产力学会、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围绕项目主题和整体研究设计开展研讨。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教授,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潘玉璋、南沙片区自贸办邬国平处长、南沙开发区口岸办符斌处长、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袁旭阳处长出席会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项目首席专家符正平教授主持会议,课题组主要成员列席。
南沙片区自贸办协调发展处处长邬国平向与会专家汇报了南沙自贸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南沙申报自由贸易港进展。随后,符正平教授代表课题组汇报了项目申报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建设“1+N”模式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支撑体系。
中国生产力学会副秘书长王海平、西南财经大学四川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姜玉梅教授从功能定位角度均表示,自贸试验区设立的初衷是对接国际惯例倒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让民众能够买到世界上物美价廉的商品,那么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实行国际最高水平、最大限度对外开放。
香港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主任赵云教授、中山大学法学院杨小强教授从法律角度分析国家对自由贸易港立法的重点内容以及面临的难点。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原副主任、海关学会副会长何力,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苏育洲教授,对自由港与海关特殊监管区、自贸试验区、国家间自由贸易协定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由港建设应同时重视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向的政策需求。
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潘玉璋从政府运作角度,分别提及中央、地方协同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核心需求与对策建议。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原执行院长朱正威教授、上海海事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主任骆温平教授从自由贸易港建设角度提出,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契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解放市场主体,降低企业制度成本。从顶层设计、产业联动、物流供应链三个层次整体推进自由港的建设。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陈广汉教授和武汉大学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敏教授从监管角度指出,监管与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指标监测来运行。自由贸易港“一线放开”程度要清楚体现在法律条文里,否则未来政策风向一旦发生变化将导致改革举措无法落地。
与会专家表示,项目论证扎实、资料丰富,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将来的研究需要在彰显中国特色、“1+N”模式,围网区内外的联动辐射关系深入探索。同时,建议将南沙作为案例开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