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一届四次理事会在我校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古籍存藏、修复保护、整理出版、教育科研企事业单位70余位理事和代表参加会议。理事会议由副会长倪晓健主持,我校校长助理宋珊萍应邀出席并致辞。
会上,宋珊萍校长助理介绍了中山大学重视文献收藏和保护的办校传统,阐述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在古籍整理与保护实践与研究方面的相关工作。她指出,学校图书馆是全国第一批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并先后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两家国家级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图书馆长期与美国、德国古籍修复与保护界交流合作,培养大批西文古籍修复人才;近两年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合作,重点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本次理事会在中山大学召开,是对中山大学古籍保护工作的肯定,她祝愿本次理事会顺利举行。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代表协会作年度工作报告。她指出,过去的一年,协会在全体会员努力下,紧密围绕《“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目标任务,发挥行业统筹协调和社会引领参与作用,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社会影响持续扩大。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协会要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公共图书馆法》《“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立足于古籍保护的功能定位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定位,继续积极稳妥地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不断开拓新的工作局面,在推进国家古籍保护事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有所作为并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宣读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关于通报表扬2017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实施单位的决定,并就认真实施《“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进行了政策解读。会后,与会者参观考察了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和古籍修复中心。此前一天,协会召开了一届十次常务理事会,就一届四次理事会议程,新的人事调整事项和设立监事制度等进行审议和表决。常务理事会还审核批准了孔子博物馆、铁琴铜剑楼纪念馆等42家单位的入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