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科院联合资助的“地球内部探测发展战略研究”项目2018年综合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办

稿件来源: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徐津阳 发布日期:2018-02-26 阅读量:

2月5日至2月6日,由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科院联合资助的“地球内部探测发展战略研究”项目2018年综合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与珠海校区顺利召开。项目负责人高锐、陈晓非、王成善三位院士,以及专家组成员、项目组成员等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生命与地球科学办公室龚剑明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科学院学部与国家基金委政策局每年以软课题形式联合资助院士,就我国重要学科的发展进行战略研究。主要任务是提出学科战略发展方向和科学政策建议。“地球内部探测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于2017年启动研究,2018年年底提交研究报告。此次会议宗旨是评估我国地球内部探测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并进行国际比较;提出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

会议邀请了张国伟、石耀霖、张培震、杨树锋、陈发虎、侯增谦、杨经绥、徐义刚、潘永信等院士,Francis Wu、Xiaohui Yuan、Xiaodong Song三位海外专家,成秋明、刘启元、魏文博、董树文、刘财、徐义贤、陈永顺、丘学林、薛爱民等国内专家出席会议并作咨询。

会议围绕五个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就地震学为先锋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探测地球内部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精细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地球内部探测在深部油气资源和深部矿产资源领域的勘探进展和应用前景,地球内部探测全球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实例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展望了地球内部探测发展的未来方向。

会议伊始,中山大学孙冬柏常务副校长代表中山大学致欢迎词。他强调,本次综合研讨会是我国地球内部探测战略发展的重要学术会议,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共同探讨与解决二十一世纪国际地球科学的重大科学问题。会议为解决能源矿产资源持续需求和提升灾害预警能力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他对各位院士、专家的到来致以诚挚的谢意,并对项目研究表示积极支持。

会上,高锐院士代表项目负责人汇报了项目2017年的研究进展。他指出,地球内部探测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科学与技术的战略前沿,理论与技术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同时他也介绍了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对比了我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总结中国大陆地球内部探测的工作成果和技术发展的方向,为未来的相关工作提出战略建议。

项目负责人之一陈晓非院士在会上介绍了地震面波成像方法的新进展;邹长春教授代表项目负责人之一王成善院士在会中总结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进展与展望;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宋晓东教授作了有关地幔地核研究的汇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秋生研究员、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所田小波研究员报告了国内外宽频带地震阵列观测发展情况和提出了建议;中国石油大学王尚旭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中心吕庆田研究员分别报告了中国深部石油和中国深部矿产探测面临的机遇与问题,技术发展前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海江教授介绍了地壳与上地幔结构探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高原研究员介绍了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方法与未来发展趋势。

会议还邀请了多名国际国内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内容丰富详实,为本项目研究参考国际国内实例,跟踪技术发展提供了扎实有力的研究基础,同时也开阔了思路,进一步明确了项目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会议专门集中时间听取了与会院士和专家的建议。张国伟、石耀霖等老院士对项目组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珍惜现在良好的科研环境,努力赶超国际一流水平;杨经绥院士提出了浅部与深部物质循环过程和大洋板块扩张的动力学基础两个基本问题;潘永信院士指出国内地震学研究地幔地核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建议对类地行星应有一些前瞻性的想法;侯增谦院士认为我国若干从浅地表到深部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已达到世界领跑的水平,建议项目应聚焦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结合;杨树峰院士建议围绕战略研究建立整体框架,加强文献的调研;刘启元研究员建议报告的编写要参考国际上制定的经典战略计划;丘学林研究员建议加强海洋深地的研究;吴大铭教授肯定了国内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能力,并建议推进数据和设备的共享。

5日晚,中山大学罗俊校长接见了与会院士和专家。6日与会学者在珠海校区海滨红楼继续进行了学术交流并部署了2018年项目工作,对拟完成项目的研究报告进行了分工。

此次会议中,与会专家充分交换了意见,并共同制定了项目下一阶段的开展计划,会议圆满闭幕。参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目前中国地球内部探测领域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我国地球科学家应当把握时机,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