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凌晨,一代国学大师、艺术大家饶宗颐先生驾鹤西去,享年101岁。
饶宗颐先生仙逝后,我校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联名发送唁电,代表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对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饶先生家属致以亲切慰问。唁电指出,饶宗颐先生学贯古今,会通中外,驰誉国际人文学界,在传统国学之经史子集等诸多领域辛勤耕耘,发明良多,做出大量奠基性、创造性工作并取得杰出学术业绩,在中国、亚洲和世界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饶宗颐先生热心推进、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为在人类文化的大格局中确立中国文化的地位做出了卓越贡献。唁电还指出,饶宗颐先生为人敦厚朴实、治学严谨,兼通道、学、艺,是一代学者的仪型,也是当代通人学者的典范。
饶宗颐先生从十九岁开始任职中山大学,与中大结缘逾八十年,先生积极推进中山大学的学科发展、学术规划与大学文化建设,为此学校铭感在心,永远怀念。唁电最后特敬献挽联一副,以表中山大学全体师生的深切哀悼之情:
“道贯天人,目送归鸿,是一代醇儒楷式;
才兼学艺,心通造化,为千秋华夏英魂。”
据悉,我校校友总会也向饶宗颐先生的家属发送了唁电,以寄中大校友的哀思与悼念。
附:
饶宗颐先生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饶先生与我校的渊源深厚,他曾表示,“我的学问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中山大学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这位自学成才的一代大师,将中大当作自己人生中重要的精神家园。
饶宗颐先生与我校的缘分始于1935年。应时任校长邹鲁之邀,十九岁的饶宗颐受聘于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成为当时馆内最年轻的纂修,为其学术生涯打下深厚的根基。二十一岁时恰逢战乱,饶先生欲随中大西迁云南,却因病滞留香港。1949年,饶宗颐先生周游于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多国遍访古迹,与我校容庚、商承祚、詹安泰、冼玉清等教授时有诗书酬酢。再归故校已是三十年后的1979年,当时我校召开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盛邀时年六十二岁的饶宗颐先生作为首位境外学者与会。次年,饶宗颐先生在中文系教授曾宪通的陪伴下到全国作学术考察,走访了十一个省市,参观了三十三个博物馆,先后合著出版《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楚帛书》等考古著作。此后饶宗颐先生频繁重回中大:发表学术演讲、与中大教授共同开展研究、编辑书目……1993年筹编《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曾宪通任编委会主任,中大文史哲诸系教师多有助力。2014年11月,时值我校九十周年华诞,学校向饶宗颐先生颁发了“陈寅恪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