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2017年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深圳论坛—历史学系(珠海)分论坛举行

稿件来源:历史学系(珠海) 作者:历史学系(珠海) 编辑:徐津阳 发布日期:2017-12-28 阅读量:

12月23日,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深圳论坛历史学系(珠海)分论坛在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0栋会议室举行。来自巴黎第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5所海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16位学者参会。本次论坛由历史学系(珠海)副主任(主持工作)吴滔教授主持,内容包括学术沙龙、中国史专场、世界史专场、参观考察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宫秀华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于薇副教授担任嘉宾。历史学系(珠海)直属党支部书记朱志辉、副书记万忠娟以及部分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朱志辉书记首先表达了对各位远道而来学者的欢迎,向大家介绍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建设初衷、过程及前景,并表达了对历史学系(珠海)发展的信心。吴滔教授介绍了本系历史学科的发展特色,指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创新是重点,继承是基础,而对历史语言的继承则是本系的优良传统。他强调在世界史独立出来的背景下,本系的教学特色是为学生们提供掌握多种语言的条件,比如本系自创系开始便为本科生开设了拉丁语、希腊语课程。吴滔教授表示希望借助这次论坛,能够引进世界史、中国史、考古学的优秀青年才俊。

本次论坛创新性地首先举办学术沙龙,意在创造轻松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使大家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青年学者们相继简短地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学习工作经历之后,吴滔教授提出了城市化、全球史与中国史的关系、如何研究当代史、历史文献和语言四个主题与大家交流。

来自北京大学的罗敏博士和湖南师范大学的邢鑫博士交流了自己对于口述史、当代史、语言学的看法。(英国)《英中时报》学者高健博士分享了民间基层档案支持自己研究的经历,中国人民大学陈冰博士也谈了关于行政区划的档案分类的有关内容。与会学者就自己研究方向与兴趣展开热烈讨论,气氛十分活跃。我系研究员黄圣修老师就史料、文本的真伪性以及背后所欲建构的论述谈了自己的看法。吴滔主任就大家的困惑与疑问一一作了解答,并作了总结性发言。

下午进行世界史专场的学术报告。八位与会嘉宾就自己的师承关系、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未来的研究及教学计划进行报告与交流。李惟一、高健、李辛、罗敏、王晨旭、邢鑫、凌滟、黄川田修学者分别就法国革命史研究、20世纪的中国乡村、东亚国际关系、占领期日本宗教法人制度改革研究、后加罗林时代西法兰克社会转型与变迁、日本博物学史、明清山东运河研究、早期王朝期海岱地区考古学研究为题报告了他们在法国革命史、东亚关系史、中外交流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嘉宾们就学者们的报告作出高度评价,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点评与讨论。

12月24日上午,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深圳论坛历史学系(珠海)分论坛继续进行中国史专场报告会。

裴长春、武绍卫、孔勇、张智玮、邓杰、陈冰、许凯翔、林稚晖学者分别以王权和佛教仪礼、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团的知识构成、清代衍圣公研究、蒋介石的社会政治改良观、中国现代户籍制度的形成、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研究、唐宋时期蜀地的庙市、明清女性研究为题报告了佛教史、敦煌学、清代地方社会研究、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吴滔教授询问了学者们选择自己研究方向的原因,以及对学者们研究道路影响深刻的学术著作。于薇老师则以审慎的态度关注研究的材料依据。她还提出要重视历史自然地理的传统,在对行政区划的讨论之中不能脱离对自然地理影响的研究。

吴滔教授为本次论坛作总结,他认为论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诸位学者在学术交流中增进相互的了解。同时,他表示珠海拥有完备的硬件设施与优良的学术环境,历史学系(珠海)的潜力是巨大的,本次论坛定会成为我系吸纳优秀人才,推动本系的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