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 “欧洲视阈中的中国”国际研讨会开幕仪式在珠海校区伍舜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办。国际翻译学院院长常晨光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百人二期”领军人才斯蒂芬•洛南教授(Prof. Stephan Rowley),学院副院长周慧副教授,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孙艺风教授,以及中外二十多名学者参加了开幕仪式。开幕式由国际翻译学院黄峪副教授主持。
常晨光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向与会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还将继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继续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继续努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捷克、波兰、匈牙利、拉脱维亚、乌克兰、比利时等国家的二十余位国内外学者,将在未来三天共同探讨欧洲学术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发展,以及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对全球化进程的突出贡献。
常晨光教授同时表示,国别和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是国际翻译学院在新时期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此次会议的召开实现了外国语言文学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对国家大力推动外语学科发展方向的积极响应。国际翻译学院欧洲研究中心的定位不同于传统的单向度研究,而是力求把欧洲研究放到中、欧文化互动的关系中进行考察,锁定欧洲文化如何看待和回应中国发展,在互动的跨文化视阈中发现欧洲的文化视角和价值判断。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响应中国开放自信的文化发展战略,旨在服务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欧交流进行多方面、多视角的文化研究,增强文明互信与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最后,他代表国际翻译学院表示十分期待国内外的优秀学者加盟,加盟欧洲研究中心,共同提升中山大学欧洲研究,尤其是中欧关系研究的学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随后,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斯蒂芬•洛南教授(Prof. Stephan Rowley)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介绍了在中山大学工作与生活的经历,并回顾了此次会议近九个月的筹备过程。他认为,中山大学是一所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学府,珠海校区正如珠海这座美丽的城市一般,作为中山大学与世界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接触与交流的窗口,正在不断成长。而欧洲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也将助力学院在区域研究领域的深入与创新。中国与欧洲具有不同的历史与文化,因此,中欧学者间跨学科的探讨与对话将对消除文化理解问题,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误读做出突出贡献。希望各国学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关注国际翻译学院与欧洲研究中心的发展,并欢迎大家再次来到珠海,来到中山大学。
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孙艺风教授发表开幕演讲,从跨文化交际角度阐述了翻译的世界性,以及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认知、社会、文化变化对于世界性翻译的影响;开幕式最后,国际翻译学院学术总监王宾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斯蒂芬•洛南教授(Prof. Stephan Rowley)、副院长周慧副教授共同为欧洲研究中心揭牌,这标志着欧洲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也将开启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学术发展的新篇章!
在参观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校园后,下午3点,首场学术报告拉开帷幕。四位与会学者针对欧洲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反思与回应发表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会议由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学东副教授主持。
来自英国巴斯大学的大卫•加尔布雷思教授首先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在全球贸易、世界规范和维护和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与欧洲具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同时他提出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但也面临着“龙熊”之惧,引发与会学者思考;来自乌克兰基辅莫吉拉学院国立大学的奥利克西•哈兰教授阐述了其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乌克兰与中国关系发展方向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以及中东欧16国合作的“16+1”模式,发表了对于基辅-北京共同关注点和国际形象的探索与观点。
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大学的伊琳娜•格鲁别娃教授从近年来中国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文化活动逐年增多的社会现象着眼,探讨其是否影响匈牙利对中国、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看法;最后,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余译青博士从跨文化视角阐述了其对父母早教投资的主体间性认知的研究结果。
据悉,会期后两天,与会学者还将针对“欧洲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反思与回应”、“欧洲知识分子话语中的中国形象”、“欧洲视阈下的‘一带一路’倡议”等话题进行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