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第一届水下考古探测技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马丁堂召开。会议由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协办。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宋建忠副主任,中山大学校长助理赵永祥教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勇副所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易西兵副院长,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林国聪副所长和中科院、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国家海洋局、中船重工、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以及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等29名考古及海洋研究专家学者。
会议伊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宋建忠副主任首先致辞。他首先回顾了三十年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现状,重点阐述了我国水下考古的困难、瓶颈和发展前景等。宋建忠副主任谈到,要进一步研发适合中国水况的探测技术,加强与法国、美国等在深海水下探测技术上的合作,把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中山大学校长助理赵永祥教授代表中山大学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赵永祥校长助理介绍了中山大学考古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教学体系,以及在南方民族考古、东南亚考古、水下考古、生物与科技考古所取得的瞩目成果。他认为,中山大学在南海区域内考古的调查、发掘、研究与文物保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特别是近几年来参与了“南海Ⅰ号”以及“南澳Ⅰ号”古代沉船的考古发掘与保护研究工作,已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赵永祥校长助理还指出,中山大学将在2020年建成我国高校最大海洋科考船,将在中国的海洋、地质、大气、古代沉船勘测等研究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致辞环节后,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专题报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李滨副处长发表了题为《水下考古探测技术应用》的报告,介绍了这些年来我国水下考古探测技术的应用和一些常用方法。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勇副所长以《物探技术在“南海Ⅰ号”与“南澳Ⅰ号”在发掘后期工作的应用与实践》为题,指出物理探测技术在水下考古工作和海洋探测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丁见祥副研究员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胡毅研究员共同做了题为《区域调查与物探方法研究——以沉船调查为例》的报告,介绍水下考古目标获取的技术和区域调查的方法。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技术保障中心宋士林研究员以《合成孔径声纳技术及水下探测应用》为题,对合成孔径声纳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林国聪副所长做了题为《宁波上林湖水下考古调查》的报告,介绍了在上林湖水下考古调查中采用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的项目设计。中船重工715研究所吴文福教授以《致远舰水下考古磁力探测技术应用》为题,介绍了磁力仪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周春水副研究员做了题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的物探调查》的报告,提出了低能见度下的水下观测、泥沙掩埋下的水下探索和内水的水下遗址的发掘方法。上海大学的谢少荣研究员以《复杂水域智能水下考古装备与应用》为题,介绍了上海大学在水下智能机器人方面的工作。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学技术处的向长生处长做了题为《深海装备应用于深海考古的初步思索》的报告,介绍了深海所目前的工作、运用的装备以及将这些设备服务于深海所的初步思考。
研讨会气氛热烈、专业性强,促进了我国水下考古研究的沟通与合作,凝聚了力量,为把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推向新阶段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