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至27日,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CNC–WCRP)和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气候系统研讨会”在 广东珠海召开。在本次会议中,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总参气象水文中心、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业务机构及国内高校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国气候系统研究领取的科研进展和学科未来发展前景。
第三届全国气候系统研讨会在珠海召开
中山大学副校长王雪华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山大学目前已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在尊重自身历史发展与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参照体系,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加速迈进。学校目前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珠海校区立足打造核科学、深地、深海、深空等学科,以建设涵盖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和海洋人文社科的完整齐全的“海洋学科群”为重心,筹建“南海国家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作为海洋学科群的学院之一,自成立以来,依靠学校及学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中国科学院王会军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大气科学学科推动了多个大气化学、海洋科学、数值模拟、地球系统模式等多学科的发展,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带动更多的人重视和关注气候学,关注环境问题。王院士同时呼吁全国大气科学界、海洋科学界、研究地球系统模式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更加紧密的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应对防灾减灾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山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大气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杨建林向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学校、学院的历史、概况及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
研讨会议现场研讨会为期两天,围绕气候系统领域的研究共开展21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其中王会军院士、廖宏教授、王开存教授、王凡教授、哈瑶博士、房佳蓓副教授、朱江研究员、戴永久教授、陆日宇研究员、胡永云教授、董文杰教授、马姚明研究员、王辉研究员、赵坤教授、何永利博士、王爱慧研究员、孙建奇研究员、袁文平教授、曹龙教授、徐邦琪教授、王晓妍分别受邀做各自研究领域的报告,内容涵盖磁层动力模式定量估算太阳风输入磁层的能量、PNA月变化对美国地面气溶胶浓度的影响、利用MERRA2对中国平均地表太阳辐射趋势模拟、历史海洋热变量变化的准确估计、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以及与气候经济模型的耦合方法、外星球的宜居性等诸多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与会专家分别就以上科学问题及近期科学热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最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为本次会议致闭幕辞。他对王会军院士、所有参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所有会务人员表示感谢并指出此次研讨会顺利召开对于搭建气候系统前沿交流平台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也进一步促进科研业务机构及国内高校间气候系统研究资源的交流和建设,促进气候系统研究的快速发展。
据悉,“全国气候系统研讨会”是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学会于2015年发起举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该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已分别在兰州和北京顺利举办过两届,会议旨在交流国际和我国在气候系统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研讨气候变化研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