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我校各个院系和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医疗岗位上,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勇挑重担,争创一流,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近期,我们将推出优秀党员系列报道,介绍我校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励师生砥砺前行,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万德森,男,1940年8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肠癌首席专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任导师,1965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本科)。共培养了10名硕士、14名博士,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9部(其中2部丛书)。担任《中华肿瘤杂志》等3种杂志副主编和《癌症》等13种杂志编委,多次获卫生部、广东省及学校的嘉奖。获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南粤优秀教师、十佳师德标兵、优秀党支部书记,荣获柯麟医学奖、中国医师奖、全国医德标兵、越秀区推动科技进步先进个人等。
他是我国结直肠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大资深名医。从医从教52年,他将肿瘤防治中心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到7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倾其毕生精力,打造具有国际声誉和水准的中国造口师学校,迄今已为国内培养了300余名国际认可的造口治疗师;他首次提出“社区肿瘤学”新概念,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肿瘤社区防治基地;他年过古稀,仍坚持每周4-6台疑难手术,一次大查房,一次专家门诊;他为我国培养一大批大肠癌诊治专业人才,主编的高校本科生教材《临床肿瘤学》被列入“十二五”国家级教材。他就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万德森教授。
他说:“人以德为本,医以德为先。作为医生,首先就一定要学好、掌握好高超的医疗技术,然后,就应当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我当了这么多年医生,总结自己的过去,我觉得做人要脚踏实地,凭着自己的良知,做好本职工作,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一个党员医生最朴实的情怀。
躬耕杏林五十载 仁心仁术泽百姓
万德森曾师从于著名肿瘤学专家李国材教授,养成了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在每次手术前,他都要复习一次解剖学,然后才施行手术。他常说:“我不在乎手术快,而提倡快、准、好,快与慢间无非是半个小时之差。”年届七旬的他每周4-6台手术,一次大查房,一次专家门诊。每一例手术,他都要精益求精,坚持术前详细检查病人,琢磨手术要点,术中仔细操作,防止意外损伤。他无论手术大小,都谨慎从事,宁可多出几身汗,多受几次惊,也不留下一个可切除的病灶,不留下一粒可疑的淋巴结。
直肠癌是腹部外科比较难治疗的肿瘤,尤其一些局部复发的肿瘤压迫到盆腔神经,痛苦是难以言状的。但由于中国的直肠癌确诊时大多已是中晚期,局部复发率相当高。万德森最早引进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概念和技术,并最早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施。13年余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非常令人鼓舞,90%的病人肿瘤明显退缩,达到降期的目的而可以接受满意的根治性手术,从34%的病人身上切下来的标本无肿瘤残留。局部复发率降低了50%,保留肛门的机会增加了一倍。这个技术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将使成千上万的直肠癌病人获益。
万德森医术精湛,国内许多疑难病人慕名前来就诊。每周一次的专家门诊,他从不限挂号的数量,因为他知道,有些远道而来的病人,如果一次看不到,又要等上一个星期。为满足病人的要求,他尽量让病人顺利看上病。每次万教授都不能按时下班,送走最后一名求医者时,往往已超过下班时间数小时了。
广州的李女士,三十多年前因为发现颈部肿块求医,经诊断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但原发病灶未明。李女士辗转找到万德森,经万德森细心的检查,发现李女士结肠有个肿块,判断她是结肠癌远处淋巴结转移,属于晚期患者。万德森没有因为晚期患者治愈率很低而劝李女士放弃治疗,而是积极地为她制定治疗方案,切除结肠病灶,并且安排远处病灶的放射治疗。经过努力,李女士的病情得到控制,转移病灶完全消失了。经过二十多年的复查随访,李女士其他部位结肠多次出现新发肿瘤,也都被万德森一一切除,同行的医生对于晚期患者能取得如此良好的疗效都感到十分佩服。
几年前,一位佛山女士右上臂肿痛,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一些医生建议她截肢手术,但她也将因此而失去右上肢而致残。为使病人既保住右上臂又治好她的病,万德森在为病人做全面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和主持了多次会诊,经反复研究和细致检查,终于找到了病因,确诊为右肱骨尤文氏瘤。由于万德森的正确诊断和治疗,病人避免了失去右臂的痛苦。
曾患乳腺癌的郑女士,术后13年发现罕有的转移――癌细胞转移至腹腔,广泛扩散,伴有胸积液。大网膜肿块切除后,其余的切不了;术后化疗,不见效;用生物学治疗反应大;以LAK医治又过敏。当时大家束手无策,她也悲观失望。万德森创造性地将氟铁龙加三苯氧胺治疗,使她的病情稳定、好转。62岁的她最近还到北京万里长城旅游。
“好医生首先是技术好,医德医风的根本问题是医术的质量问题。具备技术上精益求精的操守,才能真正关怀病人。” 万德森如是说。
曾经有一个病人担心地问:我们无权无势,万教授会亲自给我们做手术吗?结果他们都如愿了。万德森对待患者不论权势与贵贱一视同仁。在遇到病人所带的钱不够交纳诊治费用时,万德森常常会掏钱帮病人垫付,以解燃眉之急。每天下班后,他总要回病区转一转,周末更是要回来看看病人。在家里只要得知病人有情况,不管在干什么,或身体多么不适,万德森都马上赶回科室,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就算在外地出差,他也会时不时地打电话回科室询问病人的病情,一回到广州就马上到病房查看。
万德森几十年的行医经历时时刻刻践行着“永远把病人利益摆在第一位”的宗旨。他常常提醒他的学生们,作为共产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从医从教50余年来,万教授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曾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获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 2007年被评为中山大学“优秀党支部书记”,同年,被全国科教文卫生总工会授予“全国医德标兵”光荣称号。2015年,获评中山大学首届“感动杏林人物”。
半世纪教坛耕耘桃李满天下 立德树人堪称师表
“人以德为本,医无德不立。” 万德森经常对学生这样说,他对学生也更强调“德”的教育。他对学生的要求不是简单的指责和训斥,而是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一种无形的督促,重言教更重身教。
一次在查房中,他发现一位研究生病历书写得不认真,查房后他翻看病历认真地写起来了。导师这一无声的批评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不足,此后再也不马虎从事了。他还特别注重引导研究生不断提高科研能力,要求研究生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导师的言传身教是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和熏陶。
在担任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兼腹科主任时,万德森在家门前的楼梯上多修了一道铁门。后来人们才明白,这是一道“拒腐门”,凡是送礼给他的人都被他挡在铁门外。曾经有一位老板患了直肠癌痛苦不堪,后得到万德森的精心治疗,获得痊愈。病人感动得无以复加,想送给万德森一万元的大红包,却被他坚决地拒收了。他告诉病人:“为你们治好病,是我们医生的职责。”还有一名病人,知道万德森不收红包,想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谢意,提出给万德森所在的腹科赠送几台空调(那时九十年代,空调是个稀罕物),还是被他拒绝了。学生们说:“从万教授那里不只是学到了专业知识和诊断技术,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更好地做学问,更好地做人。”
言传身教,立德树人是万德森从教的最真实写照。在他的学生记忆里,有这么一幕令他们终身难忘。那是一台腹腔内化疗的手术,术中需将化疗药物灌进腹腔内,灌药前万德森把所有人叫到外面去,因为腹腔内的化疗药需要有人把盖子盖住,防止挥发。他就让其他人离开,自己一个人站在手术台边按着腹盖站了半小时。事后万德森憨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况且锅盖我一个人负责绰绰有余”,他的幽默一下把大家心里面的愧疚都消除了。
万德森对患者无微不至的仁慈关爱之举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他借钱给门诊患者、把自己的降压药分给忘记带降压药的患者、冬天查房先用手把听诊器捂暖……尽显仁爱之心。就在上周,他为一位晚期肠癌患者做手术,发现肿瘤已无法切除,当他在手术室门口给家属交待病情时,患者太太难以接受事实,突然晕倒在手术室门口,就在她倒下去那一瞬间,当穿着无菌手术衣的几个年轻医生还在犹豫该不该去接触家属时,同样穿着无菌衣的万德森马上伸手将她扶住,万德森的那种本能反应是源于内心的、本能的爱。
万德森曾获评“南粤优秀教师”, 2002年被中山大学授予“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04年荣获“柯麟医学奖”,2006年荣获“中国医师奖”。
知行合一拓专科 造口教育开先河
造口患者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疾病失去了肛门或尿道,大小便通过人工的腔道从腹壁排出,给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往往被周围的人歧视而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万德森在担任肿瘤医院院长的时候,为减轻造口患者的痛苦,还在百忙之中抽空专程到澳大利亚学习了造口护理技术。回国后,万德森经过不懈努力,开办了造口培训班,并于2001年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认可的造口治疗师学校——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万德森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培养了第一批得到国际认证的造口治疗师。他不断改进造口技术,大大减少了造口并发症。造口学习班每次仅收12名学员,学校学习时间为三个月,共计360个学时,其中一半是理论,一半是实习,规定每个老师带两个学生,非常严格。迄今,万德森教授所创办的造口师学校已为中国培养了300余名国际认可的造口治疗师,许多大医院因而可以设立造口门诊,造口师学校的成立将成为我国造口事业史上的辉煌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造口事业开展至今已近20年,万德森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除了理论授课,万德森还会带造口学生到手术室学习手术的做法,他认为造口师只有知道手术方式,才能真正护理好造口。参观造口手术的研究生说,在手术台上,万德森教授的手术做得一丝不苟,建立造口时他会详尽地讲解造口的原理、皮层的缝合以及各种术式可能会带来哪种并发症等。
万德森认为,造口患者除了要经历身体巨大的创伤外,还要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如何让造口患者走出心理阴影?为了使造口病人找回自尊、自信、自强,活得更有意义,心怀大爱的万德森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默默地把爱心献给这些不幸的人们。他呼吁政府重视造口者的权益,让造口者获得和残疾人同等的待遇。通过媒体宣传,让社会舆论正确认识造口人,消除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在万德森的倡导和努力推进下,1994年4月,广州成立了“广州造口联谊会”,使广州造口病人终于有了一个生气勃勃、属于自己的“家”,万德森就是这个“家”的“家长”。通过定期组织造口人联谊会等各种别开生面的活动,万德森教授团队鼓励造口人积极参加探访者的“义工”活动,为即将造口的患者解除心中的疑虑和恐惧,自觉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让造口者积极融入社会,回馈社会,重新认识自身价值,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坚定造口人积极生存下去的信心,激发造口人对生活的热爱。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探索社区肿瘤防治模式
万德森首先提出“社区肿瘤学”新概念,并在广州越秀区探索建立城市社区肿瘤防治模式。作为老一辈党员医务工作者,万德森勇担肿瘤专科医生所特有的社会责任。他不但肩负着肿瘤诊疗的繁重医疗任务,还自觉担负起肿瘤预防的重任。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市仍没有建立起完整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癌情不明,何以防癌?”怀着焦急的心情和历史责任感,万德森四处奔走呼吁,推动政府参与肿瘤预防工作。他在完成繁重日常医疗工作之余,经常亲自带领医疗小分队深入广州市社区,克服重重困难,发动群众,群防群治,探索城市肿瘤防治经验。经过连续5年深入细致的社区工作,万德森带领的团队培训了大批社区肿瘤防治骨干,在社区建立起可以自行运作的覆盖全社区的肿瘤防治网络和肿瘤监测中心,在社区居民中普及肿瘤防治知识,使居民自觉参加肿瘤筛查,显著提高肿瘤早诊率。
在社区工作的基础上,万德森总结工作心得和经验,主编国内首部社区肿瘤防治专著《社区肿瘤学》,影响深远;主编的《社区肿瘤防治丛书》获得“全国科普奖”。同时,在万德森长期努力推动下,广州市逐渐建立、完善肿瘤登记报告制度,为广州市肿瘤防治历程写下浓重一笔。说到《社区肿瘤学》,万德森从1995年就提出了“社区肿瘤学”,认为肿瘤医治应该立足于社区,万德森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他觉得这是今后一个新的方向。但令人沮丧的是在向卫生部汇报这个“九五攻关”项目时,有人质疑说社区方面的含金量不高,攻关应该是含金量高的科目。万德森当时就讲:“什么叫含金量,是不是关于基因方面的才称得上有含金量?现在我们做的肿瘤预防工作是在造福百姓,就是在普及关于肿瘤防治的知识,能让群众自觉接受筛查,这个难道含金量还不够吗?美国的癌症发病率近几年一直在下降,特别是肠癌方面,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在预防方面做得好。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找到发病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能够通过把现有的知识在群众中普及,搞好群众预防工作,并做到有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紧要的呢?”
群防群治,早诊早治是肿瘤防治的关键,万德森高瞻远瞩地看到了社区肿瘤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并将之付诸实际行动,奔走呼吁只为社会福,为邦家光。
医者之大,不仅济人,更在济世,作为一名老党员,万德森以德艺双馨布道杏林、以仁心仁术铸就医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