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我校各个院系和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医疗岗位上,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勇挑重担,争创一流,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近期,我们将推出优秀党员系列报道,介绍我校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励师生砥砺前行,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叶伟,男,197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脊柱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颈椎学组委员。2016年6月至12月,叶伟教授到全国重点贫困县陕西省富平县医院挂职副院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白求恩的故事,伴随着叶伟学医从医,不断成长;白求恩的精神,也在叶伟的身上闪光发亮。
2016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工作的叶伟,来到陕西富平县医院,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扶贫攻坚战一线。
他冒着风险,顶着压力,带领富平县医院骨科团队成功开展了富平县医院第一例颈椎手术,闯过了一道道“原来想闯而不敢闯”的技术难关,实现了富平县医院椎体成形术从0到100例的飞跃。
他利用休息时间,几乎走遍了富平县乡镇卫生院,给乡镇医务人员“补课”,普及诊疗规范;他多次请缨参加义诊,深入群众家中送医送药;他自掏腰包购买医疗设备和器械……
半年时间里,门诊、手术、讲课、义诊,他争分夺秒,全身心投入,给富平县医院带来了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医疗团队,给革命老区百姓带来了健康的福音,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病人,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避免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他获得了富平县医院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及富平县卫计局授予的“优秀对口支援干部”称号。富平县医院院长表扬他提升了富平县医院的精气神!富平县的干部群众称赞叶伟是“来自南方的好医生”!
技术帮扶:闯“雷区”,攻难关,从“0”到“100”的飞跃
“白求恩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求精’也是我们医院的院训。我一直在学习和研究新技术,有底气毫无保留地向富平县的同事传授技术。”——叶伟
叶伟第一次在病房见到64岁的韩大娘时,她已经被颈椎病折磨得非常痛苦。那时韩大妈不能行走,双手难以握紧碗筷,且经多方治疗仍无效果。初来乍到的叶伟决定为韩大娘开展颈椎手术,但很快遭到了科室领导反对。原来,富平县医院曾经在前几年开展过数次颈椎手术,最后均以失败告终,给科室领导落下了心理阴影[颈椎手术是一种高难度的外科手术,手术风险大,手术失败很可能会造成患者高位截瘫,甚至死亡。因此,尽管由于骨质疏松及长期劳作等缘故,富平县的老人患脊椎(颈椎、胸椎、腰椎)疾病很常见,但是因颈椎手术难度大,已经成了富平县医院不可逾越的技术“雷区”。
有些人提醒叶伟大可不必“逞强”去闯这个“雷区”,如果重蹈他人覆辙,不仅砸了自己招牌,也砸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招牌。权衡利弊,叶伟自然明白其中压力。然而,大娘的叹息声,让叶伟下决心“闯雷区”。他后来说,“这个手术在西安市的大医院要15万元,若在富平县开展,患者只要自付2万多。这十几万元的差价对大娘来说是天大的数字。我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岂因福祸避趋之”。再者,这类手术尽管难度大,但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叶伟相信只要条件具备,是可以闯过这个“雷区”的。
叶伟有理有据地向骨科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最终获得批准开展手术。然而,事情并非预料中顺利,富平县医院没有合适的手术器械和能够配合的医疗团队。想到韩大娘的病情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他决定自费购买器械!枪钳、咬骨钳、神经剥离子、绷带等多种手术器械花费了他两个月的津贴!为了万无一失,他术前跟病人家属做了多次沟通,与麻醉师、手术团队成员反复地讨论手术方案。
终于,手术顺利完成了!富平县医院第一次成功实施了颈椎手术!大娘术后第三天就可以下床,一周后在辅助下就能缓缓行走。“还是手术好啊!手术前我的四肢都是麻木的,双手拿碗筷的力气都没有,根本没办法走动一下,现在都好了。之前因为这个病,我不仅自己活着受罪,也拖累子女活儿也干不成,还要四处借钱”,大娘眼含热泪,连声道谢,还一个劲向同病房的病友推荐叶伟。
韩大娘术后恢复良好,叶伟终于卸下了心中的石头。这次硬闯“雷区”,让富平县医院对叶伟刮目相看。
叶伟在江西农村长大,放过牛,耕过田,他清楚知道农村家庭病不起,一场大病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经打开,便难以关闭,足以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他觉得,作为一名医疗帮扶干部,有责任竭尽所能治愈每一个病人,因为那不仅解决了一个人的病痛,还帮助一个家庭摆脱困境,为他们的小康之路打下健康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伟深深明白,推进富平县医院发展,让革命老区的病患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治疗,需要培养一支高水平医疗技术团队。
于是,叶伟不仅在门诊、查房过程中,反复向年轻的医生讲解诊断要点和规范,还定期举办科内讲座,让医护人员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专科知识和规范化治疗方法。
叶伟还先后邀请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的多名专家千里迢迢到富平县医院举办讲座,使富平县医院骨科团队对骨科多种病种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椎体成形术是骨科常见手术,但在富平县医院是一个技术盲点。于是叶伟带领骨科医生开展了骨质疏松症合并胸腰椎骨折椎体成形术,他手把手地示范手术要领,讲解手术细节,面面俱到,毫无保留。
在叶伟带领和培养下,富平县医院成为了陕西省率先掌握椎体成形术的县级医院,今年上半年富平县骨科团队已经成功独立开展了数十例手术,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预计今年将实现0到100例的飞跃!
叶伟不仅以精湛的医术让富平县的同事佩服不已,更以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对工作极度负责的精神,对同事毫不保留、金针度人的热忱,为患者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品质,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无畏勇气,让富平县的医护人员无比感动。
精准帮扶:到基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遍访乡镇卫生院
“白求恩是我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帮助群众解除病痛,避免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叶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摆到重要地位和工作日程。在富平县医院工作一个月后,叶伟发现乡镇的医务人员由于缺乏继续教育的机会,存在不少诊断不规范之处和认识误区,导致很多农民群众的疾病未能得到恰当治疗,如一名基层医生要给患有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人做牵引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牵引,反而加重患者病情,可能导致患者高位截瘫。很多医生认为骨质疏松只需补补钙等等。
叶伟看在眼中,急在心中。“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叶伟觉得乡镇医务人员和农村的群众更需要他,决定把部分工作重心下移到最基层去,到乡镇卫生院去。于是,他主动请缨到乡镇卫生院开展乡镇医务人员培训。
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叶伟足迹遍及富平县15个乡镇中的14个,培训乡镇医务人员500余人次。他每到一个乡镇卫生院授课,讲台下都坐满了早早前来参加的听众。乡镇医务人员哪方面知识薄弱,叶伟就给他们补哪方面的课程。他先后讲解了《骨关节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救治措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等专题。一些群众闻讯到乡镇卫生院请叶伟看病,尽管他讲座后很辛苦,也从不推辞,总是耐心解释、详细回答。
为了向乡镇医务人员介绍他们最需要的诊断知识,他总是理论联系实践、密切结合临床,第一时间将工作中遇到的新案例补充到课件中,这让乡镇医务人员收获很大。王寮镇一名医生在听完叶伟的讲课后,激动地说:“一直以来,我们对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非负重位的拍片存在认识误区,导致不能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使得患者治疗效果欠佳,通过授课,我们才有了正确的认识!”
如今,叶伟还经常接到富平县医务人员的请教电话,尽管与他们只有一面之缘,但彼此也成了经常电话联系的好朋友。有些乡镇医务人员遇到医学方面问题仍会想起请教叶伟。
叶伟是富平县帮扶专家到乡镇卫生院举办讲座的第一人。在他的带动下,富平县医院也开始组织医生到卫生院举行讲座和义诊,为富平县乡村的农民带去了健康福音。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打赢扶贫攻坚战开出的良方。作为一名帮扶干部,叶伟心中想的是如何真正帮助到群众,如何帮助到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他义不容辞地到乡镇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走进了困难群众的心坎里,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困难群众办了好事实事。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叶伟每次到乡镇卫生院都是独自乘公共汽车或搭同事的顺风车,不让乡镇卫生院特殊接待。在乡镇医生和群众眼中,老老实实、朴朴素素的大城市大医院的教授就像自家人。他心系群众、热忱帮助群众的事迹成了当地佳话。
富平县卫计局组织医生到白庙乡小塬村义诊,来回山路崎岖,且要3小时路程,叶伟却主动报名参加。白庙乡2小时的义诊结束后,叶伟还深入到几户行动不便的农户家中,送医上门,提供免费检查,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刚到富平县不久,叶伟听说了当地抗战老兵李振荣的故事,他便与当时在富平县医院短期支援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同事(陈涛、黄林洁、黄秋红)一同前往看望李大爷。他们自发捐出一千元慰问金给老人,并给老人送去2个月药品。叶伟还细心地告诉李大爷:“这个是政府发的药,您老人家就放心用吧。”老人一听,不禁热泪盈眶,连连道谢:“党的政策好啊,国家政策好啊。”
叶伟就是这样一个笃实、谦逊的人,有着老老实实的性格,踏踏实实的作风,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却不居功、不求名、不求利。他始终想的是群众,始终想的是党和国家。
文化帮扶:转观念,转作风,提升富平县医院精气神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富平县医院的发展要靠当地医疗团队不断提高技术,最根本的是让大家认识到医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职业。”——叶伟
叶伟一到富平县医院,就给骨科主任贾文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伟带来了两个大箱子,里面基本上都是医学书籍。他把在广州学习和阅读医学文献的习惯带到了富平县。
在工作上,叶伟从不落下一场会议和一次病情讨论会,并坚持门诊、查房。对他来说,提前上班是家常便饭,即便到了下班的时间点,他还会在办公室看看书,或是到病房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嘘寒问暖。
叶伟真正把自己的心放在了富平县医院。不为人知的是,在那半年里,他的孩子先后病了六次,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疑似肠叠套[急性肠套叠是儿童常见一种疾病,若得不到及时救治,严重者将发生肠壁坏死,危及患者生命。这种病严重的话可能会危及孩子的生命!“那时真想马上飞回去!”为人父母,叶伟着实吓得不轻,却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边的病人同样需要我!”
帮扶工作结束返回广州后,叶伟仍惦记着富平县医院的病人——一位颈椎手术患者术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回广州后,叶伟几乎每天一个电话,询问患者情况,了解患者的血糖及用药情况。叶伟谦虚地说:“这是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培养出来的工作习惯,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在富平都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直到现在,叶伟还经常通过远程参与富平县骨科一些病例讨论,解答疑难,指导治疗。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挂职富平县医院副院长的叶伟深深地体会到,帮助富平县医院发展,既要帮助开展新技术、宣讲诊疗方法和规范,但更关键要让职工转观念、转作风,增强自我学习意识,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才能形成推动医院长远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医院行稳致远。
叶伟到富平县医院后,积极参加医院院务讨论,主动调研医院情况,他发现富平县医院很少开展科研工作,对学科建设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科研和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必须利用好这把钥匙,激发富平县医院长足发展。叶伟经常对年轻医生谆谆教导,引导他们提高学习和科研意识,经常鼓励年轻医生走出去,多了解最新医学资讯。
为提高职工的科研意识,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叶伟还联系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试验设计部主任丁悦教授到富平县医院举行“如何当一名研究型临床医生”主题讲座,为年轻医生成长指引方向。叶伟还向院领导班子建议加强科研工作,为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和开展医疗技术创新搭建平台。在他建议下,富平县医院派出4批医护人员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修,组织了全体中层干部到广州轮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感受“博爱、崇德、求精、奋进”的医院文化。
叶伟不仅给富平县医院带来了新技术,培养了一支“留得住、带不走”医疗团队,他更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这所中国最早西医医院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带到了富平县医院。从技术帮扶到文化帮扶,在叶伟努力下,帮扶富平县医院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
“叶伟教授对病人非常关心,从他身上我们真切感受到敬业精神”,富平县医院骨科护士长陈洁回忆道。“他身上的白求恩精神,激励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医院文化。”骨科主任贾文鹏表示。
富平县医院高东五院长多次在医院领导班子会和全院职工大会上号召:“全体医务人员要向叶伟教授学习,时时刻刻以叶伟教授为榜样,学习叶伟教授精益求精,对医疗技术不断创新的追求;学习他心系群众,对伤病患者和困难群众极端热忱的情怀;学习他敬岗爱业,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学习他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叶伟按照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精神,“技术帮扶”、“文化帮扶”双管齐下。他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病人,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防止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忠实地履行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他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群众和同事极端热忱,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是扶贫攻坚战一线涌现出来的白求恩式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