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优秀共产党员】红心向党标兵,立德树人楷模

——记优秀共产党员、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夏书章教授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作者:党委宣传部、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编辑:徐津阳 发布日期:2017-09-25 阅读量:

编者按:在我校各个院系和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医疗岗位上,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勇挑重担,争创一流,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近期,我们将推出优秀党员系列报道,介绍我校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励师生砥砺前行,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夏书章,男,汉族,中共党员,1919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1939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政治学系。1944年,夏书章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立陶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肯尼迪政治学院的前身),攻读公共行政学研究生。自1947年起在中山大学任教至今。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港澳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行政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政治管理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顾问,美国哈佛大学、纳布拉斯加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顾问等。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我国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界的泰斗和领军人物,夏书章教授为中国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的创立和发展奉献了一生的智慧和心血,被誉 为“新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奠基人”、“中国MPA之父”、“新时期中国政治学重建首倡者之一”。他曾说过:“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来说,行政‘行’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业‘专’的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正是对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一生对学术事业孜孜以求的最好的注解。

率先呼吁重建行政管理学,重构中国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夏书章教授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发表论文呼吁重建行政学科的人、是行政学恢复过程中编写出第一本《行政管理学》教科书的人,也是第一位撰写出版行政管理学专著的人,他在新中国行政管理学重建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1979年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夏书章教授率先响应,在1982年1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上发出第一声呼吁:“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这一声呼吁,打破了30年中国行政学的沉寂局面,恢复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拉开了中国行政管理学重建并复兴的序幕。

随后,夏书章教授趁热打铁,在《文汇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频频撰文,他指出:必须在行政管理领域进行拨乱反正。1984年8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主持召开的全国首次“行政管理学科研讨会”上,夏书章教授建言,反复申述我国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学应当有中国特色。为了申明宗旨,揭示精髓,夏书章教授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讲学授课、做学术报告、开学术会议,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江南北。1988年,鉴于学科发展势头比较顺利,夏书章教授抓住时机,继续撰文呼吁:《把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引向深入是时候了》与1982年《人民日报》的文章遥相呼应,在全国大范围内产生了更大的共鸣。他还连续向有关部门建议,提出要设置行政学专业,讲授行政学课程,开展行政学研究,成立行政学院等。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重建,一切都是从头开始。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夏书章教授以1982年在全国政治学讲习班所讲的“行政管理”讲稿为基础,协同黑龙江、吉林、山西、湖南四省社会科学院的部分科研人员和骨干,集思广益,于1985年出版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行政管理学》(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教科书,为这门学科定下了理论框架和实质内容。该书确定和阐述了我国行政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求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创新,本着“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学及其普及和提高而继续努力”的宗旨,夏书章教授邀集所在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老、中、青三代教师,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于1991年6月主编出版《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版)新教材,使之体例更完整、观念更新颖、内容更充实。并且不断再版更新,至今已经推出第五版。

培训师资,培育人才,重建中国行政管理学队伍

中国行政学科重建之初,由于学科停办了30年,面对的是学科断层、人才断代、师资奇缺的现状。为此,夏书章教授不仅在《文汇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连续呼吁:“必须发扬全国一盘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把有限而分散的人力、物力集中使用,尽快做出成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开课授徒。1982年4月,中国政治学会委托复旦大学举办起“亮相、启蒙、播种”作用的全国政治学第一期短训班,夏书章教授亲临讲授行政学课程,吸引了大量学员,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如今活跃在全国政治学和行政领域中的中坚分子,不少人就是当年从该班学习后成长起来的学科骨干。由此,这期短训班被同行亲切地比作政治学和行政学界的“黄埔一期”。

1980年,夏书章教授在北京参加中国政治学会筹备会期内,会同到会的10位老先生一起,上书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建议在高校设置政治学系,系统地培养政治学、行政学人才。强调建议要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在普通高校内设置行政学系、专业,讲授行政学课程、开展行政学研究、成立行政学院、出版刊物等。在他们的呼吁奔走下,政治学专业和政治学系开始复建。1986年,国家教委首先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批准了兴办行政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同年,武汉大学开始在已有的政治学硕士点中开招行政管理方向硕士生。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两校的政治学系得以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行政管理研究所也得以创建。1987年,南京大学开招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中山大学恢复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1990年后,一些学校的政治学系学习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模式,纷纷改名为政治学与行政学(或政治与行政管理)系。中山大学也在夏书章教授倡导下于1987年恢复建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后发展成为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1994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8年6月中山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行政管理学三个博士点之一。

参与组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整合全国同仁的力量

夏书章教授十分重视发挥学会或专业委员会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劳动人事部在吉林市召开的行政管理学研讨会上,夏书章教授高声呼吁成立全国性的行政管理学会。会后,他作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副组长,为学会的成立积极奔走规划。

在夏书章教授作为主要成员的积极参与筹备下,1988年10月13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正式成立。在此后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会共换届四次,夏书章教授一直担任学会副会长,参与领导学会各项事业,关注学会的发展。他十分热心地参与学会的工作,尽管年事已高,但每次开会,他都尽可能地参加,每次参加都会认真发言。万一实在不能到会,他总会认真地准备一个书面发言,郑重地拜托会议代为宣读,几乎每一个与会者都能从中体会到一个老知识分子对学会、对事业的那份沉甸甸的情感和深深的关注之情。

在担任学会副会长的同时,夏书章教授还长期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所办学术杂志《中国行政管理》的顾问,为杂志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出力,在办刊宗旨、风格定位等方面都给予了明确的指导,他谆谆嘱咐办刊人员:杂志要做到“虚实并举,点面结合”,“虚实并举”就是要顾及学术性、理论与和实践性、应用性的统一,“点面结合”就是要注意中国到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冷点、重点、视点、盲点、优点、缺点”。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一贯倡导和坚持的学会的宗旨。他还长期担任学会建立的全国行政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使学会不仅在整合全国同仁在研究问题,服务改革方面发挥力量,也在培养行政管理学专门人才方面聚集力量,发挥整体优势。

倡议引进MPA专业学位教育,发挥卓越的学术领导作用

1998年,夏书章教授在国务院学位办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发表了“设置公共行政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议”一文,倡议引进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过他和全国同行们的呼吁与努力,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设置方案》,并组建了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夏书章教授担任了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唯一顾问,全程指导并亲自参与了中国MPA教育的论证、筹备、试点等工作。作为中国第一个取得哈佛大学MPA学位的学子、中国第一个提出引进MPA学位的学者、以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唯一顾问,夏书章教授为中国MPA教育发挥了卓越的学术领导作用,也由此被誉为“中国的MPA之父”。

夏书章教授主张中国MPA教育要放开视野,有国际眼光,借鉴西方公共管理中新的东西;提出要挖掘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与传统经验,始终强调要立足本国实践和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MPA发展道路。夏书章教授对MPA教育正确方向的坚持,出自他政治学、行政学学者的政治睿智与政治立场,更是出自他经历的不同社会、国度的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内心体验。此外,夏书章教授强调MPA教育必须把握住自己特有的资质,界定自己的培养对象、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选题,不要混同于其他专业学位。夏书章教授有一本专著《现代公共管理概念》,2000年长春出版社出版,界定了MPA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划清同其他专业学位的界限,以把握住MPA教育的特质,该书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也堪称是公共管理教育的奠基之作。

再者,夏书章教授十分注重MPA教育的培养质量。“MPA的培养质量是MPA教育的生命线”,为了提高MPA培养质量,他强调以案例来进行教学,这对于提高实际管理能力是必要和有效的,案例不能靠引进,外国的很多案例并不适用,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案例库。

此外,夏书章教授还围绕提高MPA质量这个中心,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些,都已经落实在MPA教育实践之中了。夏书章教授对MPA质量的关注,出自于对MPA教育事业的挚爱,也出自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独立严谨的学术精神,匡助后学的学者风范

作为新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和领军者,夏书章教授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学术精神与品格。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夏书章教授始终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追求与自己钟爱的学术事业结合在一起。他的学术活动和生活实践不仅向后学垂范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学术精神与品格,也向世人展示着他一贯倡导并且身体力行的公共行政精神。

一个真正的学者,首先要具有独立的学术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其次才是对于自己所隶属和所从事的学科的建设和研究,夏书章教授的学术活动和生活实践就是这个观点的真实写照。青年时代的夏书章之所以选择学习政治学,后来又远赴哈佛大学攻读MPA,就是基于一个信念——“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决心学习医国之术。抱定了这个志愿后,无论是生活如何艰辛、政治学术环境怎样变化,他都痴心不改,对他所钟爱的学术事业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夏书章教授十分注意以独立、严谨的学术精神引导着行政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在一些具体的学术问题上,坚持独立、严谨的学术精神;在日常行为中,夏书章教授同样保持了严谨的生活态度。无论上课还是参加学术活动,衣履端正、准时守时是夏书章教授的一贯风格和良好习惯。夏书章教授授课时的上下课一直非常准时,而且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每次会议也必定提前到场。这一点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一直传为美谈。

严谨治学的夏书章教授可谓著作等身、成果卓著,也拥有很多桂冠。至今出版著作、译作和教材约40种,发表专题文章500多篇。2016年,97岁的夏书章教授还写作出版了《论实干兴邦》一书,系统阐述了“实干兴邦”所必需的前提与基础条件、相关的理论与制度支撑,以及中国在“实干兴邦”进程中的成功案例及其方法措施,最后提出“实干兴邦”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干兴邦”就是要实现中国梦。夏书章教授获奖项目众多,如:1991年获(世界)东部地区公共管理组织(EROPA)颁发的“卓越贡献”奖,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中国老教授协会颁发的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2006年4月获年度公共管理国际奖,2006年12月获中国政治学会特殊贡献奖,2007年9月被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9年获广东省第六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获得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但夏书章教授始终用淡然、谦和的态度对待这些成果和荣誉,他把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改革开放后“时代需要、社会进步和有关各方面的日益重视”,用他自己的话就是“生不逢时老逢时,耄耋欣幸历盛世”。

夏书章教授对待自己的学术成果很是谦和、淡然,还表现在他从不满足于这些成就,时刻与时俱进,以年98岁的高龄仍然在不断探索行政管理学新的领域。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只要一息尚存,仍当努力耕耘”。

夏书章教授谦和宽厚的学术态度,还表现在作为学科的领军人物,他从不满足于个人学术的成长,而是提携后学,身体力行地匡助青年才俊,给合作者和后学者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他多次表示“乐于向中青年学者们学习。如蒙不弃,还争取同他们合作、共勉。”在他的引领下,中山大学形成了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的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梯队,逐渐凝聚了一大批专业过硬、经验丰富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形成了从博士、硕士研究生到本科生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了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等一批实力雄厚的科研基地和研究中心,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

夏书章教授谦和宽厚的学术态度还表现在,他不仅为自己所在的学校中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机会和空间,更表现在他善于帮人、恩泽四方,无论哪个兄弟学校在学科建设中遇到困难,只要找到他,他总是热情接待、不吝赐教;他还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为多所学校的学科建设出谋划策、站台造势。他在各地所作的学术演讲,反响强烈。他以其独到的见解,生动的论述,充实着中国行政管理的理论领域,启迪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

今天,年近百岁的夏书章教授,仍在不遗余力地积极推动着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繁荣和发展,坚定地为这门治国理政的学问竭力奋斗。夏书章教授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风范必将激励学界后进的学术责任和信心,使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薪火相传,日益繁荣,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