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践行大医精神 共建健康中国

——附属一院援疆、援藏、智力扶持纪实

稿件来源: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学院) 编辑:徐津阳 发布日期:2017-09-20 阅读量: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从珠江之滨到雅江之畔,

从岭南沃土到大漠之边,

他们辞别亲人、克服艰险,

去往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用精湛技术架起区域联结和民族团结的桥梁,

他们就是中山一院援藏、援疆、智力扶持山区的医生干部们。

2017年8月17日,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同志对卫生计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恪守宗旨、辛勤工作,以实际行动培育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希望同志们继续满腔热情为人民服务,钻研医术,弘扬医德,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卫生和健康服务。这饱含着党和国家对发展卫生和健康事业、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高度关心和重视。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计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歩加强和完善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的通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疆工作实施“牵头单位、包科医院”结对帮扶,我院神经外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肾内科、医学检验科等科室先后承担起对帮扶对象相应科室的“包科帮扶”;根据广东省“卫生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要求,我院选派骨干医生连续第5年对山区医院进行帮扶。”

2014年至今,在海拔3100米的西藏林芝,在5300公里之外的新疆喀什,在“老少边穷”的龙门县,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始终牢记党和人民重托,传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开院祖训,坚守“崇德、敬业、求精、国强”的院训精神,派出了一批又一批政治思想可靠、医疗技术过硬的援疆、援藏和智力扶持山区医生干部,他们为了健康中国的梦想接力出发,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汗水谱写着践行大医精神、共建健康中国的崭新篇章。

敬佑生命,不忘初心本色

援疆援藏一直是重症一科陈娟主任的梦想,2017年初她代表附属一院执行援疆任务,进驻新疆喀什地区第一医院,担任“组团式”援疆医疗队副队长。

深圳援建工程意外受伤工人向“广东省援疆医疗专家陈娟医生”赠送锦旗

2017年5月11日,塔县4.2级地震消息传来,得知喀地一院邹小广院长已经带领第一批医疗队赶往塔县,陈娟主任立刻向邹院长和医疗队长表态:“我有九年麻醉工作经验,二十多年外科创伤重症救治经验,参与过昆山爆炸的救援工作。无论组织能力还是临床处理,都是合适的人选。全体喀地一院的援疆专家服从医院统一安排,随时候命!”随后,陈娟主任服从医院指挥作为第三批医疗队赶往塔县参与医疗救援。

援疆期间正值端午佳节,邹院长突然电话通知陈娟主任即刻赶到医院,参加歹徒伤人事件的伤员抢救,陈主任以让人惊叹的速度赶到手术台指挥救治,伤员很快脱离危险。当晚,全体援疆医疗队队员受邀参加端午节活动,陈娟主任选择独自为伤员留守值班。

而在深圳援疆建设工地技术工人的一次意外受伤中,焦虑的家属从北京赶来,置疑治疗方案。了解情况的陈娟主任毅然担起大梁,积极与家属沟通,指导主管医生制定救治方案,伤员转危为安,家属的态度也开始改变;当病情再次发生变化,值班医生直接联系陈娟主任,她马上赶到病房指导治疗,病人又一次脱险。

陈娟主任到了喀什,附属一院也就到了喀什。在她的邀请下,我院重症医学科管向东、唐白云、吴健锋、欧阳彬等教授还不远千里前往喀地一院,为他们奉上专业培训、查房、学术讲座、病例讨论等学术大餐,为改善当地重症医学专业人员的诊治水平献上绵薄之力。

陈春声书记、罗俊校长一行考察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8月4日,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一行赴喀地一院慰问对口援疆医疗队,考察医疗援疆项目,并召开中山大学对口支援喀地一院座谈会,进一步推进医疗援疆工作。陈娟主任在座谈会上向陈书记和罗校长汇报了自己的援疆经历和工作进展。

“医病医身医心”,这是中山大学附属一院人一贯的人文情怀与初心本色。为了生命和健康,忘我投入、全力以赴,体现的正是对生命的尊敬与护佑。

大爱无疆,播撒博爱情怀

为落实中组部牵头的部长工程,加强医疗人才“组团式” 援藏工作,促进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着帮扶创“三甲”的任务,带着心中的理想,肾内科刘庆华副教授和医学检验科廖康副主任技师代表附属一院,随中组部“院包科”第三批援藏医疗队于2017年5月14日进驻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始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

刘庆华副教授在林芝参加大型义诊送医送药

刘庆华副教授被任命为“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副队长,协助队长完成医院和援藏队的工作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西藏自治区政府选拔援藏队员中最优秀的15%聘为首席专家,通过个人业绩汇报、无记名投票等程序的公开公平选拔,刘庆华副教授以高票当选为援藏首席专家。刘庆华副教授作为援藏医疗队副队长申请成立了第一个“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党支部”,筹备开展一些义诊、发展党员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帮扶活动,这将进一步提高援藏医疗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刘庆华副教授到林芝后就积极投入到临床建设中,考虑到尿毒症治疗的实际需求,他申请成立了“腹膜透析示范中心”,逐步推进开展腹透置管手术和腹膜透析治疗。

廖康帮扶的检验科没有自动化仪器,这意味着标本的编号、接种、涂片、染色镜检等工作需要在不同摊位不断走动进行手工操作。高原缺氧的环境和戴口罩工作的情况让他呼吸很不顺畅,重新摸索手工设备的操作也是不小的挑战。西藏的微生物检验水平起点低,临床抱怨多。针对这种情况,廖康发挥在我院加强培训、积极下临床沟通的优良习惯,首先培训该院检验科同事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标本处理流程,解决检验科方面的问题;其次和援藏医疗队的队友积极联系,有可疑病例时,主动到临床科室采样,保证标本质量。在短短的一个月里,林芝市人民医院明显提高了微生物标本的阳性率,也获得了临床医生的信任。

他们的援藏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组部陈希常务副部长、邓声明副部长、国家卫计委王贺胜副主任、广东省委胡春华书记、马兴瑞省长、邹铭组织部长、省卫计委段宇飞主任、西藏自治区主席、组织部长、国家援藏总领队等领导纷纷前往慰问、考察和指导。中山大学陈春生书记也为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的7名援藏队员带去了亲切的慰问。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写道:“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救死扶伤没有省界,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扶助,是一院人“救人救国救世”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大爱无疆的生动体现与群体写照。

甘于奉献,彰显无私品质

2017年3月,按照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卫生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要求和当地医院的申请,麻醉科的郭隽英医生来广东中部山区——龙门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智力扶持”一年。医疗服务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一个重大因素,龙门县人民医院之所以是扶持的重点,一方面是山区贫困县,但更重要的是技术力量薄弱,无法为当地的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该县医保患者的本地就诊比例57%,远远低于90%县内就诊率的医改目标。

郭隽英医生带领龙门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到附一院参加模拟训练

郭隽英医生认为,在龙门进行有效帮扶重点并不在于帮助当地医院和科室完成多少重大的临床工作,而是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人才系统化培养。

郭隽英医生入科之后先对每位医生进行临床能力的全面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和医院发展方向制定了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落实培训方案、反馈培训效果,形成一个闭环、不断进步上升的培训系统。在龙门,手术量少且临床病例缺乏,传统教学方法受到很多限制,而PBL、模拟教学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就极大展现出来,使医生在临床思维培训和危机处理方面都获得很大进步。目前郭医生的模拟教学不但在麻醉科医生的培训中使用,还在全院ICU、急诊、120急救中心危机进行了危机模拟演练和培训,受到了一线医生们的欢迎,也达到了预期的培训效果。

郭医生表示,有幸代表医院去到外面的世界,深深地体会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纯粹的医生医治有限病人,医学教育者无私地奉献自己全部所学、所想才能惠及一方百姓。她说,我们应该更多的走出去,把我们的崇德敬业的精神、先进的医学理念传播出去,帮助更多基层医生成长,造福更多的人群。

救死扶伤,履行医学誓言

2017年7月,为了协助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实现年底前创建“三甲”医院的目标,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在全省范围内选拔柔性援藏人才,我院青年医护人员报名踊跃。妇产科祝彩霞医生主动报名并通过选拔,代表我院青年医护来到林芝这片土地。由于高原恶劣的环境、藏民孕期产检意识差等原因,林芝产科急重症发病率高。7月18日,祝彩霞医生进科的第一天,有一名孕妇宫口开全近3小时,产房助产士传来“胎心慢”的紧急呼声,祝彩霞医生立即进行阴检,考虑胎儿窘迫、情况紧急,交代病情后行产钳助产,随着新生儿一声啼哭,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

来到藏区,看病救人是治标的“术”,将关键技术留在西藏才是长远的“道”。一个多月以来,祝彩霞医生积极参与各项临床工作,对年资较低的临床医生进行带教;同时对照西藏自治区2017年通用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针对科室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和培训计划,为林芝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奉献力量。

正如《中国医学生誓言》里说:“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是每一位医疗工作者的终身追求的目标,中山一院人也在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