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新生“相变”之我见】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学生处 作者:陈建存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7-09-05 阅读量:

编者按:

在8月29日举行的开学典礼上,罗俊校长对2017级新生致训词:“告别过去的自己,迎接全新的挑战,承担家国民族社会之责任,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大学生活对于新生来说,就像是物理学中由‘水’升华为‘汽’的相变过程,是化蛹成碟的蜕变过程。”在学校第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们,对此又有何理解?对新同学们有何勉励呢?即日起,且听他们一一道来。

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哲学系[珠海]直属党支部书记 陈建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在积贫积弱、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立下的宏伟志向,是总理的雄心壮志、亦是满怀悲愤之语!从罗俊校长在2017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训词,我们读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的壮志豪情,是校长的谆谆教诲、亦是时代之最强音!

从崛起到复兴的追求,无不有赖于中华儿女从“想着自己的前途,到胸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伟大“相变”。作为中华第一流高校学生的中大学子,于此“相变”之中,无疑要有更深入的思考、更广大的担当。如,对苦难挫折的认识、对精神力量的领悟、对自我超越的追求等等。

认识苦难挫折的意义

一个人所经历过的苦难与他能感受到的幸福是成正比的:不知苦、焉知乐?未经苦难者,浅薄居多。唯其艰辛,才能享受奋斗的乐趣,才能对周围无处不在、无时木有,触手可及的幸福保持应有的敏感度。横财是祸,没有汗水浇灌的获得与成功是不牢靠、轻浮无质量的。有些人,生而“幸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锦衣玉食,但当一切都来得太过容易的时候,他往往丧失了感受平常幸福的能力。此世之间的万物,唯有给予辛勤与汗水的浇灌,其对我们的幸福才有真正的效用。

以我的观察,当代青年所紧缺的正是挫折教育,没有经历过大的苦难,恰是其最大的弱点。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是如此,没有经历过艰难挫折与危机、不求超越自我的人生其实是极其危险的。

经过高考的厮杀而成为中大人,相信各位亦是经历了一番磨砺过来的,然而,人生真正的奋斗才刚刚开始,万不可懈怠自满。兴必虑衰,居安思危,于无声处听惊雷,非历险阻者无能体会。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莫不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以苦为乐者,中大学子亦当如是!

领悟精神力量的强大

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幸福的基础,不可或缺,但到达一定量即可,超过一定量就会成为幸福生活的负担。我们往往看到别人有的,就希望自己也有,盲目地去追求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但其实,并不是大家追求的就是有价值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过什么生活、知道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而不从众媚俗,这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精神的、灵魂的力量是幸福的关键。在人的精神力量中,信仰是支柱。人要有所信仰、有所信仰也就意味着有所敬畏,有所敬畏就会有底线与原则,在此基础上,能体悟到你身上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那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二。

不断拓宽自己的心胸与视野、不断植深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不断完善自己的体魄与技能,由是而超越过去、超越当下,由是确立自己此生的志业是什么,由是而能过一种幸福生活。具有充实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方能幸福生活,那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三。

我们的革命先辈们能筚路蓝缕、排除万难取得革命的成功皆因其具有不拘于物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大学子亦当如是!

追求突破自我的超越

我们往往太在意一己之成败得失,太渴望一己之成功。很多时候,我们的无序、浮躁不是因为没有价值追求或者选择太多,而恰恰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太过单一、实无可选择:绝大多数时候,大家都追求一样的东西,成功的标准就只功利二字而已,何能不乱、何能不躁?其实人生的“输”与“赢”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要懂得与人分享,寻求“双赢”之道。更进一步说,其实,“双赢”并非常有,有输有赢方是常态,而输并非不能生存的理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需要的是超越输赢、甚至懂得欣赏、品味、享受“输”的勇气与智慧。

实现这样的超越,其关键就在于能否突破一己私利的计算,达到“无我”的境界,而能主动“承担家国民族社会之责任”,具体而言,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我,这也就是罗校长所言新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相变”的关键之处。

中大学子应该谨记中山先生“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的告诫,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智慧,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与勇气,以“择善而固执之”的坚持与毅力,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超越日常的生活,不断克服小我而成就大我!

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中大学子当如是!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