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名单,我校哲学系曾昭式教授申报的研究成果《先秦逻辑新论》入选。本年度全国共有39项研究成果入选《成果文库》。
2010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启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旨在遴选国内一批政治方向正确、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有较强创新性和开拓性,能体现不同研究领域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形式、统一标准”的方式组织出版入选成果,并对入选作者进行表彰。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成果标志着该成果成为该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2010年以来,我校共有9项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附:曾昭式教授与《先秦逻辑新论》介绍
曾昭式教授研究中国逻辑史三十余年,研究领域涉及先秦逻辑、唐代因明与唯识学论证、中国近现逻辑史、当代中国逻辑史。在《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近10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项目5项。部分成果被《新华文摘》网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逻辑》转载或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重要转摘。
《先秦逻辑新论》提出先秦逻辑“正名-用名”的论证类型,“正名”是确立名之所指,体现“名”的哲学功能;“用名”指在说辩的不同论式中正确用“正名”之名的内容,论式主要包含“譬”式、“述”式和“引言”式论证三种,“用名”体现“名”的论证功能。
这种逻辑类型体现出一种价值性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名”概念的哲学功能归属于先秦逻辑领域;第二,在论证中之用“名”没有脱离具体之“实”,此名不是抽象符号(a、b、……)而是面向生活世界中诸种现象之反映,而先秦逻辑论证理论更多有传道之偏向,所以此种论证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实践论证。
该成果对于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逻辑学科前沿发展状况、积极推进中国传统逻辑学科建设和创新而言,是一项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对于中国逻辑史学科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其研究也被《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国外学者关注,如逻辑学家德国海德堡大学约阿希姆·科尔兹教授(Joachim Kurtz)对其研究评价为:"Zeng is one of the few Chinese researchers who has paid critical attention to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and logic in modern terms. It may therefore be a good idea to ask him to present on that a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