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至27日,由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亚萍带队,来自全校各二级党组织的书记、副书记,各部门共77位中层领导人员在延安参加了为期7天的革命传统教育。
8月22日上午的开班仪式上,国亚萍副书记指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这次暑期红色教育专题培训,希望大家来到革命圣地延安,现场感受和学习革命先辈留下的巨大财富——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重温党的这段艰难和光辉的历程,理解共产党的伟大和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经受心灵的洗礼,实现精神的升华。国亚萍副书记要求研讨班学员在学习期间要认真学习和思考,积极交流、遵守纪律,学有所思、学有所得。通过学习,每一位党员、每一位党的干部,都能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学习革命前辈不畏险阻,坚持不懈,奋勇向前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积极主动,以上率下,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研讨班班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杨建林代表全体学员表态,表示全体学员会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虚心学习,加强交流,增强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国亚萍副书记为研讨班授班旗,在7天的学习中,班旗始终陪伴在每一位学员身边,明班风、肃班纪、勤学习。
图为在开班仪式上
学习期间,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高尚斌教授做了题为《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的专题报告,系统解读了我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是怎样排除万难、创造辉煌奇迹,延安的经验启示以及延安十三年对现在和未来的启示。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张小兵教授做了《走进陕北——陕北历史文化漫谈》的专题报告,从陕北的历史发展,陕北多元、融合开放的文化特征等解读了陕北历史文化。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张学尚教授做了题为《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专题报告,阐明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延安精神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把握实事求是的本质内涵、永远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和时代价值。这些专题报告,使学员们深入系统地学习了我党在延安期间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学员们在宝塔山上重温入党誓词
本次研讨班采取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走出课堂走进革命圣地,现场参观与现场授课相结合,增强对延安革命精神的理解。学员们相继走访了革命圣地宝塔山,王家坪、枣园、杨家岭革命旧址,鲁艺文学与艺术旧址,参观了抗大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瞻仰了四八烈士陵园。每到一处,授课教师进行现场讲解,通过《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大生产运动与南泥湾精神》《延安整风运动》等现场教学,带领大家回顾我党的革命历史、致敬革命传统,使学员们加深了对我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史的了解,更加理解了我党艰苦奋斗、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在枣园革命旧址,全体党员重读了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重温我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道理。在宝塔山,全体党员举起右手,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在四八烈士陵园,全体学员向烈士敬献花圈,鞠躬致意,缅怀先烈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学员们还到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参观,通过《知青情﹒知青理﹒知青魂》的现场讲解,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插队七年、脱胎换骨成长的经历,更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图为结业仪式
结合白天学习实践的感悟,学员们还利用晚上和车上的时间分组讨论,就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推进学校“双一流”工作建设,畅谈延安精神的学习体会和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郑文俊教授谈到,学校组织开展“三大”建设,争创“双一流”,也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作为老师责任重大,要引导年轻人学习历史、理解历史。岭南学院党委书记黄山谈到,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努力把延安精神转化为现实工作的动力,学习革命前辈的智慧和做法。对于现时代的我们来说,也要在工作中坚持这种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行车途中,学员们还通过“巴士课堂”,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受,学唱延安革命歌曲。
研讨班期间,教务部主任陈敏专程奔赴延安,为研讨班学员做了《中山大学人才培养专题报告》,详细解读了学校“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实施路径,“大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改革举措和成效。
8月26日下午的结班仪式上,四位学员代表和班委在交流发言中说,通过在延安的学习,研讨班学员理论水平得到提升、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实践经验得到丰富、纪律意识得以加强、交流沟通得以增进、身心健康得以调整,坚定了理想信念,加强了党性修养,牢固树立了“四个意识”,延安的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在当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
国亚萍副书记希望学员们以后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弘扬延安精神,推动工作作风的转变;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与党、国家、学校的发展同心同向同行,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