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由科研院和物理学院牵头组织科研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测试中心的领导和专家赴东莞市参观访问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院陶亮副院长、军工办朱昌平主任,物理学院郑跃副院长、姚道新副院长、钟定永教授、王猛教授等十余人参加了访问。中山大学和散裂中子源双方就发展中子散射科学研究、建设中子散射谱仪、联合申请重点实验室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取得了圆满成果。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主任陈延伟副所长、中子科学部王芳卫研究员、贾学军研究员、梁天骄研究员、张俊荣研究员等对中山大学代表团的访问表示热烈欢迎,并带领代表团参观了中子靶站、在建谱仪和散裂中子源沙盘。王芳卫研究员首先对散裂中子源建设历程和谱仪建设情况进行了整体介绍。陈延伟副所长介绍了国家在发展大科学中心方面的新动向,希望可以和中山大学一道助力广东省建设科学新高地。陈延伟副所长还详细介绍了散裂中子源在中子散射物质研究、BNCT癌症治疗、中能质子模拟航空航天微电子器件单粒子效应等方面的前沿技术以及与中山大学开展合作研究的广泛空间。
科研院组织代表团访问中国散裂中子源
科研院陶亮副院长介绍了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的发展格局、深圳校区在医科和新工科方向的布局,以及“天琴计划”、南海科考船、超算中心和精准医学等为代表的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建设情况。陶亮副院长表示,中山大学学科齐全、人才储备充足,对散裂中子源的先进实验平台既有大的需求同时又有支撑作用,希望中山大学和散裂中子源能够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充分发挥国家大科学平台的作用。物理学院郑跃副院长介绍了中山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粒子物理研究领域方面的密切合作,以及在中子散射物理方面与散裂中子源的前期合作基础,同时表达了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在推动中子散射大科学平台建设方面的意愿和计划。郑跃副院长表示将制定具体计划与散裂中子源在中子散射谱仪建设、省部级联合重点实验室建设、人员交流、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合作落到实处。
此次访问中山大学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在谱仪建设、BNCT方法进行癌症治疗、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多个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据了解,BNCT为硼中子俘获疗法(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的原理是首先将硼化物精准聚集到癌细胞,利用热中子与硼化物的反应释放出α粒子(质量数为4的4He原子核)和质量数为7的7Li原子核来破坏癌细胞。核反应后释放的这两种粒子的飞行距离都很短(α粒子是9μm,7Li原子核是4μm),到达范围不会超过癌细胞的大小,其效果就限定在集聚了硼元素的癌细胞。因此,可以实现选择性的放射线治疗方法。单粒子效应是辐射粒子在器件灵敏体积内电离,产生电子空穴对,影响器件准确性和寿命。由于宇宙射线中存在大量高能粒子,因此研制卫星、航空航天器件时必须考虑单粒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