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13日,由我校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举办的“卫所军户制度与明清中国:历史人类学的视角”第五次学术工作坊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举办。该工作坊是我校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遵循“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的文科发展路径,拓展国际合作,在国际领先领域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举措。
我校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指导和帮助下,于2008年与香港中文大学建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延伸机构“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按照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要求,致力于推动以香港为平台,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水平。2010年,该中心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卓越研究领域计划”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下简称“AoE项目”),是到目前为止,香港特别行政区获得该项资助的唯一一项人文学科的项目。该项目启动以后,整合了海内外数十家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力量,致力于通过一系列研究课题的展开,建立以中国社会为对象的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卫所军户制度与明清中国”是项目大力推动的一项课题,由该AoE项目的主持人之一、我校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教授负责组织实施,特邀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Michael Szonyi)教授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赵世瑜教授主持,研究团队组成人员来自我校、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兰州大学的青年学者。
这个项目除了研究团队成员分头在南岭山区等多个区域开展研究外,从2014年开始,先后在河北蔚县、甘肃甘南地区、浙江温州地区组织了三次田野工作坊,在上海哈佛中心和美国哈佛大学举办了两次学术工作坊,经过几年的田野和文献研究,本次工作坊围绕着该课题的重大核心问题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关于卫所制度与明清国家与社会转变的许多重大问题的新的认识,在许多重大理论与方法论层面取得了“出思想”的成果。
卫所制度是明代国家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16世纪以后,卫所制度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明清国家和社会结构重大转变的主要趋势。这个问题过去长期在学术界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中外学界对明清社会转型认识存在许多重要的缺失。该课题的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民间文献收集和解读,从历史人类学的路径展开研究,揭示了过去传统史学方法不能从一般典籍文献中获得认识的许多重大事实,并在这些事实上形成对中国近世国家转型机制及其趋势的新认识。这些新认识,涉及到王朝制度的实践、困扰和重构,边疆、族群与帝国管治,礼仪标签、国家与地方制度,明清易代的历史连续与断裂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国际上当前中国研究面对的重大前沿课题,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实践,为解答这些重大问题开拓了研究的新路径,打开了新的视角,并通过实证研究初步形成了新的理论解释。
如何将这些新的历史认识和理论解释置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视域,将研究成果融入国际学术领域,引领中国历史与社会研究的学术发展,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重大理论层面的影响,是这次在哈佛大学举办学术工作坊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次工作坊特邀在美国中国历史研究中深有造诣的麦哲维教授和鲁大卫教授担任评论人,就研究团队每篇研究报告做专门的评议,与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入对话。经过深入的讨论,研究团队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决定先行共同撰写一部以英文发表的专论,在此基础上,再在三年内,用中文撰写一部内容更细致深入的著作。研究团队期待通过这两部著作,向学界展示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视角在方法和理论上的创新,以及历史人类学能够对一般的社会历史理论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