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珠海论坛】筑梦珠海

在第三届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珠海论坛上的发言

稿件来源:中文系(珠海) 作者:朱崇科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7-06-18 阅读量:

各位领导、来宾、同事:

早安!

我1994年入读中山大学,中间有6年的海外经验,其他17年都在中山大学。2016年4月,接受罗俊校长任命主持中文系(珠海),所以我可算得上是“老中大、新中珠。”

坦白说,站在这个地方觉得既荣幸又惶恐:荣幸可以理解,这么多才俊坐在这里听我讲话;惶恐的是,作为一个平凡的人(经历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多。但是结合中山大学“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一个关键词: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主要谈三个问题:一、为何中文系(珠海)?二、如何中文系(珠海)?三、情定珠海。

朱崇科教授

一、为何中文系(珠海)?

不久以前一个香港中学生在微博上给我留言,“師兄你好,我是今年港澳台考生,想請問中文系(珠海)和中文系(廣州)是不一樣的嗎? 我前兩個志願是這樣填的:1.中文系(廣州) 2.中文系(珠海)。”我感谢他/她的报考,认真回复了问题,同时也陷入了沉思:我们到底要打造一个怎样的中文系(珠海)?既然广州康乐园已经有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中文系。

按照我们校方对珠海校区的规划,未来五年里,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将成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基地,也是中大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新增长极,当然也因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换言之,中文系(珠海)的位置在哪里?简单而言,可以用16个字概括: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国内一流、中珠旗舰。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建设一个学科完整、基础扎实、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基地,这是向全国/全球一流大学中文系最大公约数看齐的基础建设(规定动作)。比如我们的核心课程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华文文学、中国古代经典细读、西方经典细读、现当代经典细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理论、写作、古文字学等。

但同样中文系(珠海)也必须具有特色。允许我插播一段特色课程广告:

1、海外华文文学专题(台港、东南亚、欧美华文文学等,国际视野与区域情怀);

2、经典与创意写作(兴趣培养和进阶培训,助益才华横溢的写作幼苗);

3、英语名著导读(英文授课);

4、重视阅读经验的积累,开设经典细读类核心课程,包括中国古代经典细读、现当代文学经典细读、西方经典细读(补足文学史论述的宏观特点,采用细致的经典细读方式,点面结合有效辅助和提升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专题研究能力)。

5、诗词写作、书法、文学批评实践(专业技能训练)。

不难看出,上述不少课程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契合,但是有关研究的问题意识却是早已有之。

简而言之,中文系(珠海)就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人文科学专门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与强烈的本土关怀意识、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写作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他要博雅、完整,同时又要国际化、本土化、跨学科。他可以学术,也可以创作。文化关怀上学贯中西、横跨古今。】

第二届鲁迅研究青年工作坊合影

二、如何中文系(珠海)?

2016年8月,我们迎来了第一批75名本科生;2017年9月,中文系(珠海)的本科(70招生计划)、硕士(5)、博士生(2)报到将全面铺开。不必多说,上述美好蓝图的顺利实施必须有赖于我们优秀师资的到位,而更长远的发展也必须兼容学科发展精华、兼有理想主义的牵引。

(一) 积极务实引人才。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政策大力引进不同层次的人才,目的首先是为了打造一流而神圣的课堂。在已经到岗的11名教师中,我们引进了复旦大学的刘志荣教授;在高年资教师聘任中,我们从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引进了学识渊博、教研俱佳的退休教授;在专职科研人员聘任中,第一批年青学人分别来自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等;博士后来自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同济大学等。接下来等待报到或面试的青年学者博士毕业学校还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科院、英国国王学院、日本九州大学等。我们同样也借助校内人才的帮扶,比如让中山大学校徽设计者、多才多艺的姚友毅老师为一年级新生讲授《书法》课。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从海内外延揽人才,包括到欧美一流大学引进有关西方文学、文学理论的教授/博士,包括在亚洲一流高校内挖掘各色人才(成长中、已成熟和将成熟的教授)。目标:截止到今年年底,中文系(珠海)到岗30人。当然,为实现创作人才的因材施教培养,我们既通过系列讲座的方式拼贴不同文体的写作心得传授,同时也将积极聘请海内外知名华文作家担任驻校作家,为有志于创作的同学们提供面对面、手把手指导。

(二) 巧妙务虚高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战略目标的制定必须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既切实可行又引领未来。中文系(珠海)提出要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发展,并培养具有上述气质的学人和可能作家/批评家。这当然是立足于我们对有关代表性学系特色的挖掘和认知之上的,比如北大、复旦、台大、新加坡国大以及历史上的西南联合大学等等。

同样结合自身6年的海外经历,一直到今天,我努力做一个各种大学中文系科设置精华的吸收者、反刍者和有心人:近四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生涯,从此角度看让人明白了海外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传统(所谓中国学)的独特身份和位置,为什么连中国文学研究都要国际化?

在巴德学院(Bard College)执教时,除了讲授全校必修课First Year Seminar,还开设《鲁迅及其同时代人》、《文学与电影中的中国图象》。作为一个善于学习和总结的学者,我从中学会了如何表述,尤其是如何面向国际化学生表述中国文学。更大的值得反思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在台湾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担任客座教授期间,讲授《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和《大陆文学专题研究(鲁迅小说)》。可以提醒的是,(区域)文学研究可以国际化和本土化并行不悖;在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期间,又让人更多收获:区域文学研究必须同时具有双重视野——既具有外来者(outsider)的客观,又具有本土人(insider)的内行。而这些阅历和思考都让人可以认真反省两点:1、中文系(珠海)对于中山大学的独特功用是什么?2、中文系对于中国的强势崛起和自我表述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是讲“好”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正能量,另一方面,则是立足自我,很好的表述中国文化。

朱崇科教授参加2016横店半程马拉松比赛

三、为何珠海?

在我心中,广东文化最大的优点之一是务实和包容,中山大学当然也灌注了这样的文化底色,同时作为广东文化的领头羊,中山大学是一个实际内涵远比表面排名更丰腴和先锋的现实存在。而同样,“十三五”规划中的珠海校区必然会成为中山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平凡之路》中的歌词说,“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但为什么我们最后必然是落脚珠海?

2006年到珠海校区为中文系学生授课,当时我就以一个二师兄(因为姓朱)的身份勉励学弟学妹,一定要注意目光远大、努力创造,不要在养老院/疗养院的氛围中催肥了身材、荒废了精神、肤浅了自己、伤害了爸妈。显然这话起到了一定作用,前些时日我在《南方日报》工作的弟子回来说,“朱老师,我牢记您的教诲,我努力忍住没在珠海发福,现在的身材是在来广州以后堕落的。”但的确珠海校区的静谧尤其是安逸,是让人有疗养感觉的。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Steve Jobs)有一句很精彩的励志格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求知若渴,大智若愚。”当然也有好事者把它翻译成,“做个吃货,做个蠢货。”以我对珠海的了解,毫无疑问,珠海是具有把不那么热爱美食的你努力改造成吃货、把固有的吃货升华成资深吃货的能力的,大家一定要小心。同时,珠海在交通出行、生活持家等各个层面都很便利,的确也有可能让你不知不觉中变“蠢”。

但和中山大学关系密切的珠海还有她美丽迷人的不可替代性——中国最宜居城市的风情万种的情侣路(现长28公里,延伸后可达55公里),非常适合跑马拉松,关键是可以从我们中山大学的海边沙滩起跑哦。我跑步(主要是中跑)已经23年了。从2016年初开始尝试跑马拉松,其中2016年4月10日横店半程马拉松的成绩是1小时33分钟22秒,在约1万名参赛的选手中排名第154。2016年11月13日桂林全程马拉松用时3小时45分,排名第269。我特别想在我50岁以前和我的儿子一起在珠海参加一次全马,想让他更好的理解我的坚守,更关键的是让他觉悟——可以孤独、长远而深刻地自我探索。

学术研究/教学工作和跑马拉松既有相似又有差别,因为做学问靠长命而非拼命,其中的韧性坚守可以神似,但学术/教学又可能需要更多孤独而伟大的灵魂积极对话。为此,我作为中山大学的主人翁之一,热烈欢迎你们——更多顶尖高手加盟中大、落户并扎根珠海,除了可以教书育人、畅谈学术,我们也可以操场见、情侣路上见!

谢谢大家。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