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稿件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作者:郭东旋 | 摄影:罗曼莉 编辑:卢旖维 发布日期:2017-06-19 阅读量:

2017年6月16日—18日,为缅怀王季思、董每戡先生开创戏曲研究的新局面,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我校中文系、《文艺研究》杂志社、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中文堂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收集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及哈佛大学、悉尼大学等55家学术机构提交的103篇学术论文,邀集了来自海内外的110余位专家学者共襄研讨。

开幕式黄天骥教授致辞

会议开幕式于17日上午8点多开始,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主持,黄天骥教授、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致辞欢迎。

在17、18日两天时间里,会议共设主题演讲三场、分组讨论十二场,戏曲学界的老中青三辈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就传统戏曲的各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和切磋,讨论氛围热烈,以期通过思想交锋与学术碰撞,在延续和深化以往戏曲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为戏曲历史的沿革变迁、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戏曲研究的开拓创新提供前沿性的学术成果,推动戏曲研究走向多维度、广视角和全方位的理想局面。

会议于18日上午11点30分闭幕,我校董上德教授主持,黄仕忠教授和宋俊华教授作闭幕致辞,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且给予较高的肯定。

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合照

王季思和董每戡两位先生,是20世纪中国1戏曲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分别于1948年和1953年到我校任教,是我校戏曲文学研究及戏曲史学科建设的主要奠基者。王季思先生注重戏曲文本考证与校勘,董每戡先生关注戏曲的舞台实践和演出形态,“一文一武”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思路奠定了戏曲研究的学术传统,两者的融会贯通也使其戏曲研究与时俱进延绵不衰,至今仍居于国内外一流水平。此外,纵观两位先生的学术历程,王季思先生兼备国运历史之思考与人生现实之观察的治学情怀,董每戡先生坎坷治学道路上的坚守自信和不屈不弃,都成为鼓舞和激励后辈学人不断反思进取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力量和学术追求。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王、董两位先生开创的传统戏曲研究基础上,从文学、文献与表演的研究向形态、传承与保护的研究积极拓展,同时,把传统戏曲与民俗等学科融合发展,创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推动了传统戏曲学科的拓展和转型。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